开场诗:
五国伐秦函谷关,
迎面主将樗里疾。
义渠无义观望起,
联军惨败归故里。
时间:公元前年
战争双方:
一:秦国(周慎靓王时期诸侯国),兵力未知
君主:秦惠文王(前年-前年),嬴姓,赵氏,名驷,栎阳(今陕西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人。秦孝公之子,诸侯争霸时代秦国的首任王。
主将:樗里疾
二: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周慎靓王时期诸侯国)联军,兵力未知
赵国君主:赵武灵王(?-前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先秦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前年-前年在位),赵肃侯之子,沙丘之乱饿死于行宫。
楚国君主:楚怀王熊槐(约前年―前年),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前年―前年在位。
魏国君主:魏襄王(?―公元前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年即位为君,公元前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韩国君主:韩宣惠王(?—公元前年),亦称韩威侯、韩宣王,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前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年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
燕国君主:燕王哙(?—公元前年),本名燕哙,姬姓燕氏,蓟都(今北京房山区)人,战国时期燕国第三十八任国君(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燕易王之子。
地点: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
战争缘由: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
战争经过:
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义渠王在收取了两边的厚礼后,开始对战局进行观望,准备伺机而动。五国联军在经过一番准备后,便浩浩荡荡向函谷关开去,对秦国发起进攻。虽然五国联合在一起攻秦,但都有自己的心思和目的,并非都是全心要攻打秦国。
楚国与燕国认为秦国暂时不能对自己产生巨大的威胁,便想保存军事实力,不愿意拼尽全力,攻秦的步调十分缓慢。而与秦国关联紧密的赵、魏、韩三国,因秦国东进随时会侵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在这场攻秦战役中十分拼搏。无奈秦军经过商鞅变法后,军力异常勇猛,赵、魏、韩三国联军也不是秦军的对手。三国联军见楚、燕两国消极应战,只好向东撤退,暂时躲避秦军锋芒,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后各自回国。
战争结果:
联军战败,各自回国,五国伐秦失败。
战争影响:
#夏天生活图鉴#次年(公元前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国,在修鱼与韩将申差交战,斩首二千,虏韩将申差于浊泽。修鱼之战结束后,秦将嬴疾再次攻韩,与韩太子韩奂、赵公子赵渴带领的韩、赵两国联军大战,于韩国境内大败联军,斩首八万。残余联军溃逃,关东诸国大为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