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战国策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csjkc.com/yydt/m/826.html

齐威王or齐宣王?《战国策》首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所记之事件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答:刘向把《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放在东周篇,说明该事件应该发生在公元前年东周公国成立以后。同时,文中又提到齐王使田忌为将救周,齐国的君主称王是在公元前年“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之后,但是田忌已于公元前年亡齐之楚,直到公元前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以后,才被召回齐国官复原职。所以该事件应该发生在齐宣王时期。具体来说应该是公元前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攻韩窥周进而入主中原一直是历代秦王的战略目标。在整个春秋时代,由于有强大的晋国阻隔,秦国的战略一直无法实现。到了战国时代,原本强大的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但秦国连一个魏国都打不赢,东出依旧无望。秦献公(前年-前年在位)继位后开始大规模推行改革,国力渐强,继续谋求东出。据《资治通鉴·周纪二》记载,秦献公后期秦国有三次打到洛阳附近。第一次是公元前年“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第二次是公元前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石门,今陕西三原境内,距离洛阳公里左右。第三次是公元前年,“在少梁与魏国交战,俘虏魏将公孙痤。”少梁,在今陕西韩城南,距离洛阳公里。这个时期魏武侯去世,魏国公子魏罃与公子魏缓为争权国君之位爆发内战,而韩、赵两国试图捞取好处,开始干涉魏国内政,三晋频发战争,魏、韩两国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国力大衰,魏惠王与韩懿侯便想打起周王室的算盘。而秦献公则乘机扛起勤王的旗帜。因此,虽然秦军一度打到洛阳附近却不可能索要九鼎。

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在内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打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国土拓展到洛水以东,国力日强,但还远远不是魏国的对手。为了削弱魏国,商鞅建议用尊魏国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记载: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意思是:卫鞅向秦孝公献计说:“魏王有匡扶周室之功,号令得以施行天下,既能邀集十二家诸侯朝见天子,从者甚众。以区区一个秦国,恐怕还不能与之争锋竞胜,大王可否以臣为使去见魏王?臣有把握挫败魏国。”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在公元前年,商鞅奉命游说魏惠王,认为“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中计,于公元前年召集各小国举行逢泽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在逢泽之会后,称王的魏国遭到了天下群雄的围攻,特别是赵国、齐国、秦国这三个大国,从北边、东边、西边三个方向攻打魏国,让魏惠王防不胜防,难以抵挡。公元前年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拉着齐威王一起称王,以此避免魏国鹤立鸡群,遭到围攻,史称“徐州相王”。综上所述,在秦孝公期间,秦国虽然实力大涨,但还是处于韬光养晦的阶段。

真正把挟天子令诸侯想法付之行动的是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他于公元前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公元前年魏国宰相公孙衍说服楚、赵、魏、韩、燕五个国家,联合起来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公元前年秦国在脩鱼(在今河南原武县东)大败联军,赵军损失三万四千多人,韩军损失三万两千多人,魏军损失一万四千多人,联军共计损失八万两千多人。秦军也同样损失惨重,损失达七万多人,可以说根本没有力量夺取九鼎。但是此战成功完成了击溃联军的目的,令各诸侯国惊惧无比。

同年,合纵派的灵魂人物苏秦被齐国大夫派人暗杀。秦惠文王采取连横政策。魏王在张仪的劝说下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让张仪辞去相位前往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各国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这个时候秦惠文王召集大臣讨论出兵伐蜀或继续伐韩之策。张仪献策:“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但秦惠文王还是先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公元前年出兵攻克蜀国,使秦国后方拓展更加强盛富足。据此,有人认为秦兴师临周求九鼎发生在脩鱼之战时也可以排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韩脩鱼之战后,韩相国公仲对韩宣惠王说:盟国靠不住。其实秦国想攻打楚国,大王可以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并送给秦国一座城池,许诺出兵和秦国一起打楚国,这样仅仅是损失一座城,就可以将秦国的大军引向楚国。韩宣惠王采纳公仲的意见,派遣公仲赴秦国求和。此时楚王采纳陈轸的意见,放出要救韩国的信号,并且将战车摆在国境线上,让韩国深信不疑。于是韩宣惠王转而投靠楚国。韩国朝秦暮楚惹怒秦国,公元前年张仪率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发动岸门之战。当时韩国曾向齐国求救。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速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战国策·齐二》)。元末明初刘基所著《郁离子·卷三》记载:“齐伐燕,用田子之谋,通往来,禁侵掠,释其俘而吊其民,燕人皆争归之矣。”也印证了从楚国回到齐国的田忌虽然年纪已大,但仍然活跃在政坛。岸门之战韩国久等齐国救援不至最终战败,被斩首二十二万,将太子仓送到秦国做人质求和,韩国倒向秦国。

岸门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距离洛阳多公里,这个时候秦国索要九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秦国中止索要九鼎,一是不想这么早与强大的已经伐燕成功的齐国对上而多线作战。二是秦攻韩时赵、楚出兵救韩。虽然楚国实际上是坐等韩国惨败,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背后一枪。而赵国是实实在在救韩的,公元前年在赵庄之战中秦国重创赵国,可见赵国是出动了重兵的。

(岸门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距离洛阳多公里,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刘向在校录《战国策》后,写了一篇序。序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这段话是说,刘向在汉代皇室藏书之处,找到了多个版本,他将这些不同版本内容按照国别编辑,同一个国内发生的,再大略依所记录的事情发生先后排列次序,订为三十三篇。也就是说刘向是按照一国内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目录的。刘向把《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篇放在公元前年秦攻宜阳秦武王直入东周都城洛阳举鼎事件之前,就排除了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不是在公元前年,这也与文中“秦兵罢”相吻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