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的事迹,为何广为

平原君,即战国之际的赵国贵公子赵胜,与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及其事迹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其豪举养士、合楚定纵、毁家纾难等事迹流传甚广,不仅是平原君形象塑造的基石,更是后世创作者的题材宝库,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先秦时期平原君的初始形象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基奠时期,其中,战国之际的学术争鸣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成就令人瞩目,平原君的形象书写也在战国之际初具雏形。

战国文学中,最为详尽地记叙平原君事迹的典籍,莫过于《战国策》,此书虽年代久远,内容繁杂,但为研究战国时代的人事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资料,平原君的形象也在《战国策》一书中初次显现。《荀子》等书中也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平原君其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平原君原始形象的认知。

(一)平原君的政治形象

平原君名赵胜,为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这样的身份,注定了他会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据文献记载,平原君辅佐赵国两代君王,几次出任赵相,对赵国的政治、外交均有重大影响。

就《战国策》一书来看,平原君主要参与了接收韩国上党之地、维系赵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推荐齐国田单将赵军抵御燕国入侵等对赵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可以说,赵国由盛转衰的三次战役:拒燕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都与平原君有着莫大的关系。

此外,《战国策》一书中还通过赵国的敌对国——秦国君臣的评价,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平原君的政治形象。《战国策》之外,《荀子》一书也对平原君的形象有所补充,二者共同塑造了平原君名高权重、忠君辅国以及寡谋浅虑的政治形象。

(二)平原君的个人品行

先秦典籍中,《战国策》是少有的对平原君的个人品行有所描述的文献,虽较为稀少,但也弥足珍贵。《战国策》记载了平原君告诫平阳君以及听从公孙龙、冯忌等人的劝告等事,塑造了一位慎终追远、从谏如流的贵公子形象。此外,《战国策》对后世文人在接受与阐释平原君形象之时大肆渲染的求贤养士之举也有所表现,初步展露了平原君尊贤重士的特质。

总的来说,先秦之际,由于史学传统的影响,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书写较为纪实,总体奠定了平原君政治、德行方面的形象基础,初步勾勒了平原君形象的轮廓。值得注意的是,《战国策》中反映平原君个人品行的文献并不太多,且常与政治形象关涉,这大概是由《战国策》此书“记录战国策士行迹”这一成书主旨和目的所决定的。

此外,先秦之际重实录,即使是《战国策》这样的纵横家之书也体现出一定的实录特征,因此大致还原了平原君的最初形象。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散佚以及文体的限制,此间文人对平原君的记载显得较为琐碎和粗糙,使平原君的形象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二、秦汉以后平原君形象的丰富(一)秦汉:平原君形象的丰富

秦汉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阐释体现出继承与创新并存的特征。在先秦文人书写的基础上,秦汉文人进一步从政治、品行两方面拓展和丰富了平原君的形象。此外,秦汉文人为平原君增添了新的形象内涵。

具体说来,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大量记载了平原君的事迹,强化了平原君忠君辅国、尊贤养士、虚怀纳谏等形象特征,又塑造了平原君侠肝义胆的新形象,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认识和阐述;

班固的《汉书》和《两都赋》对平原君的游侠气质有所阐发,首次将游侠因素纳入了平原君的形象诠释范畴,亦对后世文人关于平原君形象的认识有所影响;孔鲋的《孔丛子》一书从记言记行的创作目的出发,塑造了平原君喜辩好言的形象。此外,贾谊《过秦论》、桓宽《盐铁论》、严尤《三将军论》等文亦对平原君形象的挖掘多有助益。

秦汉之际文学作品繁盛,平原君的形象较以往也有所发展,显得更为复杂立体,具体表现在:其一,秦汉之时,《史记》以及《汉书》等史书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与先秦之际的碎片化记载不同,此阶段关于平原君的记载显得更为体系化,平原君的形象也更具逻辑性;

其二,《史记》对平原君相关事迹的整理和创造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平原君的形象,《汉书》、《三将军论》、《孔丛子》等书对平原君形象的补充,也使得平原君的形象更为丰满细腻。

此外,就秦汉之际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书写情况来看,司马迁对平原君养士形象的渲染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