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事
奇人
奇事?奇人?奇文
——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那些事
原文链接: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中大多记录战国时期各国的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人物。邹忌就是其中一个。
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后加上去的,非常精练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堪称精彩。纵观全文可以“奇”字概之。
奇事
“千古臣谄君蔽”,进谏难。在“兴亡关头”,邹忌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这“闺房小语”可谓奇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不仅身材好,而且长得也不错。“朝服衣冠”之时,欣赏着自己的容貌,不由得与齐国公认的美男子徐公比起美来,便问自己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们可想而知,问这个问题时,邹忌是非常随意的。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得到了妻子由衷的赞美和肯定。妻子欣赏丈夫,这里面饱含着妻子的爱意和情感,这一定是真话,但是并不客观,邹忌一定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就转而问自己的妾,“吾孰与徐公美?”妾的回答很有意思,只是重复了妻子的后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把妻子前半句“君美甚”,发自内心的赞美省略了。这个微小的变化,邹忌一定也可以感受得到,估计当时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如果这件事只是到此为止,就没有意思了。关键的是我们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偏偏没有忘记与徐公比美这件事——邹忌认真了。正好“旦日”,有客人来,在“坐谈”之间,邹忌又试着问了客人,“吾与徐公孰美?”客人的回答也和妻妾的结论一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情感要少得多。
邹忌的比美从开始闺房之中的情话,到与客“坐谈”的闲话,都得出了惊人一致的结论,可以说是一件“奇事”了。
巧合的是,“明日徐公来”,可见邹忌与徐公时常有交往,聪明的邹忌“孰视之”之后,有了自己“自以为不如”的判断,然后“窥镜而自视”,又觉得“弗如远甚”。
这件小事,从闺房比美起,到“徐公来”止,看似生活小事,实则是奇事。
第一,比美的闺房之语往往有之,但是往往止于闺房,邹忌却没有。
第二,妻、妾、客三方的结论一致,却与自己的实际判断不同,其中一定有谎言。
第三,越是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越是有背后的原因和奇异之处。
邹忌实际上也发现了这件小事的不简单。于是“暮寝而思之”,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之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妻、妾、客三方面所说的话,都不是客观的判断,因为他们各自的情感和位置,决定了他们所说内容的局限性,不能全听全信。邹忌发现,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很多“私我”“畏我”“求我”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能像他“比美”一样做出清楚的判断很难,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来自亲人、朋友、下属等等人的无意的、善意的或者有意的“蒙蔽”。
于是邹忌决定进谏。
奇人
并不是所有的人被苹果砸中,都会发现“万有引力”,也不是所有的人进行“比美”,都会发现“被蒙蔽”的现实。
邹忌是一个奇人。
他的“奇”在于能够从闺房小事中深入地探究下去,同一个问题,不仅仅问了妻、妾,还问了客,从三个方面结论一致的答案中,能够保持清醒,在实际生活中自己去尝试着比较、判断,在一片赞誉声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的不容易,但是邹忌做到了,可见邹忌的“奇”。
当邹忌发现“比美”结论的问题后,自己能够深入地思索,发现其中的结症所在,更是显示了邹忌的“奇”。
邹忌从“比美”一事中有所感悟后,马上行动“于是入朝见威王”,把发现分享给君主,巧妙地进行了讽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通过“妻”与“宫妇左右”,“妾”与“朝廷之臣”,“客”与“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私王”“畏王”“求王”的相似之处,进一步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能够通过自己家中的小事,推己及人,折射国家、君王的大事上,可见邹忌的“奇”。
齐威王更是一位奇人。
首先,在邹忌讽谏后,王曰:“善。”一个“善”字,可见威王领悟力之高,以及“除弊”决心之坚。同时,齐威王立刻做出了反应,“乃下令”,紧接着便颁布政令,从态度的坚决,到具体措施的实施,可谓迅速。
其次,在威王颁布的“除弊”措施分为三个等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上、中、下赏根据进谏人的胆量来区分,对进谏的大臣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
第三,在颁布“除弊”法令后,简洁地叙述了齐国的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方面展现了群臣吏民积极“除弊”的状态,另一方面委婉写出了齐威王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形象,可谓是“奇人”一个。
奇文
本文的叙述简洁、清晰,人物形象突出,巧妙地通过“三”来讲述故事,结构紧凑而流畅,首先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引出“比美”之事;然后邹忌的“三思”,明确自己“比美”的感悟;接着邹忌讽谏威王的“三比”,准确地表达深意;最后,威王的“三赏”和全国上下的“三变”,展示纳谏的效果。全文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富有节奏美,可谓“奇文”一篇。
进谏难,邹忌为我们展示了睿智讽谏的一幕。
纳谏尤难,齐威王听了讽谏后,立令三赏,面刺错误,指陈弊病,气度非凡!
比美讽王和纳谏强齐两则故事,展现了善讽谏的邹忌和善纳谏的齐王两个鲜明的形象,教学中可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章之“奇”,挖掘出古文今用的现实价值,只有除“蔽”“纳谏”,辨明是非,才能集思广益,才能够“战胜于朝廷”。
时隔千载,今天,仍使我们受益匪浅。
欢迎扫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