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80524/6278634.html这几天在看《大秦帝国之裂变》,有人问我历史课本里的商鞅,在这里为啥叫卫鞅?好问题,这个涉及到先秦的姓氏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电视剧并不严谨。还是《史记》最靠谱,最严谨。商鞅的记载见于《史记·商君列传》。传记刚开始,司马迁并不称呼其为卫鞅,而是公孙鞅。以下为《史记》原文,不喜欢看古文的可以忽略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商鞅(按照习惯,先这么称呼),卫国人(和吕不韦一个国)。卫国庶出子孙。卫国乃周武王的弟弟卫康叔的封地,因此卫国子孙的姓为姬。由于商鞅的祖先是庶出,没有封地,因此商鞅不能以封地为氏。注意,先秦的姓氏是分开的,不可合二为一。从汉开始姓氏才统一。没有封地,商鞅的氏就沿用了那时候的一个习惯,就是公爵的子孙,称公孙。因此,此时商鞅应该叫做:公孙鞅。电视剧刚开始商鞅就在魏国,而且称呼其为卫鞅。这点和《史记》就不一样了。因为魏国此时已经称王,不再是公爵。商鞅称公孙鞅是没有问题的,不会跟魏国的公子、公孙产生冲突。《史记》在此还是称呼商鞅为公孙鞅。再接着往下看: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商鞅离开魏国到了秦国。秦国此时为秦孝公,乃公爵。如果此时再称公孙鞅则会跟秦国的公子公孙混淆。《史记》在商鞅由魏国到了秦国之后称呼变为:卫鞅。以商鞅的国为氏。卫鞅的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商鞅有了封地。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有了封地。《史记》改称为:商君。也就是后世称呼商鞅的由来。这就是由公孙鞅到卫鞅再到商鞅的演变过程。称呼解析完毕。多说几句吧。电视剧里秦孝公打算传位给商鞅,这点让很多人惊讶。其实,这不是编剧的杜撰。这个事情《史记》并没有记载,而是见于《战国策》,《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原文为: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辞不受。按照《战国策》的说法,秦孝公打算传位给商鞅,但是商鞅没接受。这事情,我个人觉得不真。顶多是秦孝公临终之前试探一下商鞅有没有谋反之心。再就是商鞅的结局,《史记》跟《战国策》并不一致。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也即使秦惠王,开始追捕商鞅。商鞅被逼无奈之下起兵。秦惠王发兵击败商鞅,并将其杀死。杀死之后,秦惠王再车裂了商鞅,并杀了商鞅全家。而《战国策》记载为: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这里说的是商鞅被诬告之后,并没有说其造反,而直接车裂。关于商鞅,司马迁先生的评价就两个字:刻薄。功高震主,不懂得变通,法家没有儒家做表面工作,容易得罪人啊,下场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