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作者简介······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等。
目录······封面 1
书名页 2
版权页 3
目录 4
导言:语言与历史 7
一、语言与民族主义 9
二、国语运动研究诸面相 19
三、国语运动小史 31
四、论域的展开 39
五、史学视域中的语言史 44
第一章从文字变起:清季社会思潮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52
一、文字与富强 54
二、中西学战与切音字运动 63
三、言文合一的文字观 77
四、文字与进化 84
五、余论 95
第二章一个国家,两种文字:切音字运动中的“国民”与“国粹”
一、造就“国民”
二、“保存国粹”与切音字运动
三、“简字”不“简”
四、余论
第三章声入可否心通:切音字运动与“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
一、“声音文化”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二、切音字运动与“语言统一”的提出
三、一步到位与“两次办法”
四、余论
第四章文字起于声音:汉语拼音化思想对“因声求义”说的继承式颠覆
一、因声求义
二、因声造字
三、以继承传统的方式与传统决裂
四、余论
第五章废汉字以救汉语:白话文运动与汉语拼音化论证策略的调整
一、“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
二、“打破不进步的字,讲天天进步的语言”
三、“汉字配文言,拼音字配语体”
四、结论
第六章“返为自主国”:汉语进步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政治理想
一、语言学形态分类法及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胡以鲁的观点
三、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其他语言学家的例子
四、对汉语先进论的否定及另一种语言进化观
五、余论
第七章“代表全国”:国家建构与国语语言标准的论争
一、独用京话与会通异言
二、取决于“多数”
三、采用“活语言”
四、反对“北平话”
五、结论
第八章汉语是“一个”:国语运动与汉语“方言”的确立
一、“方言”的语义内缩
二、论证汉语方言同源性
三、“当代”导向与历史寻索
四、左翼文化人的意见
五、余论
第九章“打折”的统一:国语运动中的“不统一主义”
一、“国语不统一主义”的提出
二、“双语”制的实践
三、改良的“蓝青官话”
四、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
五、余论
第十章必也正名乎:现代政治与标准语的名相嬗替
一、从“官话”到“国语”
二、“普通话”对抗“国语”
三、“普通话”的胜出
四、结论
结语: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一、国语运动与民族国家:对外和对内
二、国语运动与“现代性”
三、文字与语言:国语运动的中国特色
附录清季切音字方案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fenglong88按:
这本书是梳理国语运动的专著。当初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