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古文课内补充与课外练习合集
必修下册
《庖丁解牛》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谏逐客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促织》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与妻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六国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鸿门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六国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思厥先祖父(jué)抱薪救火(xī)
B.如弃草芥(jiè)暴霜露(bào)弊在赂秦(luò)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为国者(wèi)
D.当秦相较(tǎnɡ)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保全)始速祸焉(招致)
B.六国互丧(相继)盖失强援(因为)
C.非兵不利(兵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D.率赂秦耶(概率)洎牧以谗诛(等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有远略始:起初。
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礼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相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道义。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非兵不利兵:兵器。
6.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
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
B.胜负之数数:次数。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
D.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盖:因为。
B.始速祸焉速:招致。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向下。
D.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10.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⑥洎牧以谗诛⑦以趋于亡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⑥/②⑤/③/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D.①⑥⑦/②④/③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二、其他
12.完成下列填空。
苏洵(—年),北宋著名_____,字_____,号_____,眉州_____(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_____同修礼书_____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_____、_____,合称_____,俱被列入______。有______行世。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赂(______)秦城邑(_____)思厥(_____)先祖父暴(_____)霜露荆(_____)棘(_____)草芥(_____)殆(_____)尽与(_____)嬴(_____)洎(_____)牧以谗(_____)诛
1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至于颠覆古义:_____今义:____
其实百倍古义:____今义:___
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今义:____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今义:____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今义:_____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_____今义:____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_____今义:____
1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释义。
兵
非兵不利(______)而秦兵又至矣(____)斯用兵之效也(____)
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____)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
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良将犹在(____)
得
较秦之所得(____)此言得之(____)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____)
则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
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___)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日月逝矣,岁不我与(____)
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____)邯郸为郡(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
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____)始速祸焉(____)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或未易量(____)
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____)秦以攻取之外(____)
以有尺寸之地(____)举以予人(____)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
于
赵尝五战于秦(_____)齐人勿附于秦(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
1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释义。
弊在赂秦(__________)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_)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率赂秦耶(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五国既丧(___________)终继五国迁灭(__________)诚不得已(__________)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
17.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名词的活用
理固宜然(________)能守其土,义不赂秦(________)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
动词的活用
李牧连却之(_________)
形容词的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
始速祸焉(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
18.(1)得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②此言得之__________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__________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__________
(2)率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②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__________
(3)速
①始速祸焉__________②兵贵神速__________③不速之客__________
(4)兵
①非兵不利__________②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③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
(5)与
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__________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_________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__________④则与斗卮酒__________
19.(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洎牧以谗诛。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势弱于秦。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暴霜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释加点字
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1.解释加点字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2.解释加点字
而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解释加点字
其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4.解释加点字
之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5.解释加点字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情景默写
26.(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B.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28.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而力亏②而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
29.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②悁(yuān):愤恨。
3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隙隙:隔阂,裂痕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B.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C.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D.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②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③;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④,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⑤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⑥,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⑦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⑧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⑨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⑩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齐、楚、韩、赵、魏、燕六诸侯国事迹的文章。世家,《史记》中纪传体的一种。②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六国、秦国分别处山东、山西。③郊:与下句的“野”均指国土。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④冲:交通要道。⑤范雎(jū):战国时魏人,后为秦昭王相。⑥刚、寿:分别在现在山东的兖州、东平附近。⑦委:舍弃。⑧折:屈服。⑨寇:敌寇,入侵者,这里指秦国。⑩出身:挺身而出。?委:对付。?疆埸(yì):边界。
(阅读指要)
本文从读史入手,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是“不知天下之势”而一味“赂秦”所致,从而得出必须团结一致对敌的历史教训,暗讽北宋王朝对外妥协投降,只求苟且偏安的现实。文章立意高远,针砭时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阅读训练)
4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______)(2)而蔽山东之诸侯(______)
(3)得以自完于其间矣(______)(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______)
43.下列句中“于”与“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句中“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B.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贫者语于富者曰。
44.指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其”的具体所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46.(1)本文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出的六国应对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六国论
李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论
(宋)苏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隋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已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苏辙《栾城集》)
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去就:得失。
B.然而亡国之暴暴:急速。
C.其弊果安在哉果:果真。
D.涂地而莫之救涂地:惨败至极。
5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C.而卒以大兴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D.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立论“人重而物轻”,然后对比说明“人重而物轻”与“物重而人轻”的不同结来,进而说明古代圣人能够得守天下全在于“人重而物轻”。
B.作者认为,君主只有胸怀大度才能得人心,才能以此守护天下;相反,如果过于在乎拥有大下而一味用权术来留住天下,那么天下最终会弃他而去。
C.文章第三和四段以秦、隋史实为例,说明这两朝皆因为认识到“人重而物轻”而得天下,后又都以为“物重而人轻”,于是行苛政,以致速失天下。
D.本篇史论,以史为据,借古讽今,意在以秦、隋重天下而轻人心导致快速灭亡的历史覆辙,委婉告诚北宋统治者修德行、行仁政而得天下人心,以使江山永固。
5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
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
(2)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阅读苏辙《贾诩》(节选),完成各题。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6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B.有度而迟迟:迟钝
C.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狃:贪图
D.皆难卒谋也卒:终于
6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因旧楚之饶因其震而压之
B.以兵入吴境以问贾诩
C.虽未即降虽以天威临之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古之习于兵者
6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6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65.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66.《论语·述而》中有:“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读了《贾诩》(节选),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政策
苏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属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僭,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其可以忽哉!
7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长寿
B.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清楚
C.夫史官之兴,其来尚矣高尚
D.以度其当时之所书推测
7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则群聚而笑之
B.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其可以忽哉吾其还也
7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相帮助,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明白地记载了诸侯们的功过,因而使后世之人对周王室义愤不已。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情况报给太史令,然后把副本上报给丞相和御史大夫。
7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②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76.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鲁迅先生曾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7.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链接材料: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①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②链接材料中,有两种人是孔子和左丘明以为“耻”的,请谈谈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①
苏辙
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魏将犹存仲达④精。
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汉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达。⑤陵迟:渐趋衰败。
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
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
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
79.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春日寄内
苏辙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A项,“抱薪救火”的“薪”读xīn;
B项,“暴霜露”的“暴”读pù,“弊在赂秦”的“赂”读lù;
C项,“为国者”的“为”读wéi。
27.D
28.D
29.D
30.(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7.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D项,先祖父:去世的祖辈父辈们。
故选D。
28.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连词,因为/动词,凭借;
B项,动词,治理/介词,被;
C项,连词,因而/连词,可是;
D项,皆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29.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D项,“不带任何感情”错误,文中有“悲夫!”。
故选D。
30.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第(1)句,兵:武器;善:好;弊:弊病;道:原因。
第(2)句,为……所:被;劫:胁迫;日月:名词做状语,天天;趋:走向;为:治理。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全版十篇文言文、两首古诗鉴赏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