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独特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经济实用价值、艺术文化魅力。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趋开发、应用,融合了物联网、区块链、AI及云平台的最新应用科技--链章,于近期问世。
这意味着中国印章领域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由人盯管的印章管控,进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古代玺印的神圣地位和多重魅力
玺印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集雕塑、书法、镌刻、铸造于一身的文化精萃。
其一,玺印的起源--做为器物的铭记符号。
中国古代玺印起源于劳动工具—印模。
它起初是铸造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印图案和徽记所用的“模子”,其功用与器物的制作及铭记有关。
其二,玺印是权力的象征与凭信。
印字的古释为信用。
自夏、商、周以后,玺印成为权力的象征与凭信。
商、周代时,已有“印”的存在与使用,官方和民间都称之为“鉥”。
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政治、社会剧变,印章因政治权力的凭证用途而被大量应用。
《战国策·魏策·华军之战》中孙臣对玺与土地关系的一段论说,证明了玺印所具有的重要政治意义:
“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各有镇国之宝。
《战国策》: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制印材料,先秦时期有铜、玉等。
秦代,开始以玉为玺,秦始皇独霸以玉治印的权力;并且规定只有帝、后的印称“玺”,其它的官印、私印只能称“印”。
从而,才有了“玺”与“印”之分。
此后,历代沿袭,玺印是当权者权力的法物,官员也以佩玺显现权力和身份。
汉代是玺印发展灿烂辉煌的时期,史称“汉印”。
天子之印仍称为“玺”,食俸二千石以上高官使用的称为“章”,平民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
唐朝时,武则天称帝后,认为“玺”和“死”的音相近,便改称“玺”为“宝”。
同时,印章用红色印泥来盖,故称为“朱记”,简称“记”。
明代,官方颁发的官印称为“关防”或“条记”。
民国时,根据“印信条例”,将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
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依照“中华民国约法”,将国玺分为三类:
一为中华民国之玺,用于国家大典礼、重大政事及国际交换国书等;二为封策之玺,用于颁爵袭职、封赠册轴等;三为荣典之玺,用于颁授勋位勋章以及荣典文书等。此外,还有大总统印、陆海军大元帅两印。
其三,玺印是社会交往的凭证和经济交往的信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人与人往来的凭证和经济交往的信物。
于是,玺印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具有生活连系与信用凭证的多用功能。
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功能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印的形式也更广泛。
其四,玺印的文化艺术魅力。
自古以来,玺印的形状、大小不一。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印的选材讲究,有金、银、铜、玉等;制作精工,或凿或铸。
玺印的文字精细,风格独特,章法多变。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为篆书的时期,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是玺印发展灿烂辉煌的时期,史称“汉印”。
汉印的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还有以鸟虫书入印。
秦汉时期的玺印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性,被古今篆刻家所师法。
宋代,印章使用广泛,常将印章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故又称为“图章”。
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加之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于是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于是,印章与书画融为一体,称为“金石书画”。
明代中叶,印章已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印章由“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书画的附属,而自成体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玺印的保密防伪方式演进
国家行政管理运作中,保密工作是个重要方面。因而自古至今出现了一系列的“公文保密”手段。
在纸张未发明之前,公文的载体主要是竹简和木牍。
在公文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假杜伪,就在简牍的绳结处包裹软泥即“封泥”,然后钤盖玺印,此谓“缄”。
对方收到后,将书绳和封泥拆解破坏之后,方可看到里面的文书。
收件人也主要依据封泥印戳文字及完好度,来察验判断是否被人提前拆阅泄密。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成本低廉,被广泛使用。
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使用这种方法。
但是,在长途驿马的颠簸传递中,会发生封泥破损的问题。于是西汉时出现了改良的“斗检封”。
“检”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容纳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
封装公文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则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使封泥不会脱落,封检则保证了封泥不易意外损坏,从而提高了文书的保密度。
西汉时也出现了皂囊包裹、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行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中枢机关在布袋外用印加封,从而实现了双重加密。
两晋南北朝时期,纸张逐渐普遍应用,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
于是,封泥之法开始废止,使用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此谓“濡朱之制”。
宋代,建立了“实封”制,即官员呈奏的秘密文书,皆须将其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无印者书官名。官员在外地呈奏的秘密公文,只贴“系机密”或“急速”字样。
若有依例而未实封的公文,相关官员将会受严惩。
明朝嘉靖年间,对进呈秘密文书的封识作以规定:
“封套正面上云‘进呈’,下云‘臣谨封’,不露名,背印字号,俱照卿书才是。封套背面素。”
此次封识的改革,虽在封套上不露进呈之人的姓名,但皇帝可根据所加盖银印而知道进呈人。因为银印是皇帝特制专赐,不落姓名,准以密奏。
清代,奏折的具折人必须将奏折放入封套,再放入折匣并锁好,然后才能交给他人呈进。
中国古代的泥封技术也随着造纸术一同传入西方,并得以继续演化。
西方人用蜂蜡、松脂和颜料的混合物取代封泥,蜡经过熔化和搅拌配置而成,将其倒入棒形模具中,把模具移到待密封的信封或文件上方,用蜡烛等加热,最后在形成的蜡滴上压上封印。
中国古代公文的封装保密方法,至今沿用。例如:
绍兴传统名酒“女儿红”保持了泥封的传统,以保证佳酿的品质;水电气表上的铅封钤印,直接脱胎于泥封;保密阅卷中,装订线密封法是对汉代“封蒙约缚”的改良(用封条代替了封泥);保密文件的机要封装传递,还部分遵循着宋代“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的操作规范等。
“链章”的划时代意义
古代之玺印,现代之印章,都象征着公信力和权威性。这是其核心的功能价值所在。
因而,一些人铤而走险,假伪并借其功能,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
例如古代,秦始皇所铸传国玉玺被视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向往。于是历代一直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假难辨,也引发了一系列政治风波。
再如现代,滥用、私用印章,甚至有些人不惜以身试法,假冒单位公章、个人私章签名而招摇撞骗,涉及行政腐败、经济纠纷和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安全,是印章的生命线。
传统的印章管控手段漏洞大、风险高,真伪鉴别难度大。因而,印章安全和管控自古至今是一个社会性难题。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链章”应运而生。
“链章”是一款专业智能管章控章的区块链产品。用印过程中的信息将被加密通过手机端上传云并保存,可以随时查询、监控及溯源等,实现全流程管理。
它具有用印归档、人章合一、远程授权、数据存储、自动传输和过程采集等功能优势,解决了传统印章无使用痕迹的管理盲区、人工盯管漏洞、使用人无法识别和掌控、异地用章无法监管等一系列管理痛点。
“链章”表明了传统行政保密技术的重大变革。
纵观历史,封泥与简牍同生同终,由此可见古代高超的印章艺术和汉字的演变。
从秦汉的简单泥封到皂囊包裹、皂囊重封,到宋代的“封皮折角重封,两端盖印”,明代的不落官印,清代用特制的锁匙加以封锁,再到最新的“链章”,可见行政运作技术的一路演进以及文化的一脉传承,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进程和无限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