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时期,
自有文字记载到汉朝建立以前,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时期。在文字出现之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仅仅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但这一时期并没有史学的产生。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甲骨文是商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金文因是铸在铜器上的铭辞,故又有铭文、钟鼎文之称。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我国先民从来就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所以《周易·系辞》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这里指的“藏往”就是为了总结经验而保存史料。甲骨文与金文正是殷商一代知来藏往的文字。
《尚书》作为官方编撰的第一部史书开始出现。《尚书》一书保存了虞、夏、商、周四朝政治活动的直接文献与史事追述。当然,系统性的史书,只是到春秋战国时才有。当时各国似乎都编撰史书,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还只是孔子依鲁史而写成的《春秋》。(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从此开拓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史学家。继孔子之后,战国时代私人撰述史书又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出现。
《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是《春秋经》的传,其写法是尽可能原原本本地写出(春秋)所写每一件事的本末。《左传》记载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前年),中经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年),其中叙事则至鲁悼公十四年(前年)为止,即记载了东周前半期的史事。我们今天能系统地知道当时的历史,基本上是依靠《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史书。因此《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其意义极为宏远。
《国语》《国语》是和《左传》差不多同时写成的春秋时期的别史。其篇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二十一篇。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载的内容上起周穆王伏犬戎,下至三家分晋。虽然《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于杂史类,但它内容丰富,为先秦史重要史籍典籍之一。《国语》的编撰,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其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以《国语》于(周语》之下首列《鲁语》。
《战国策》《战国策》是现存战国时期一部唯一的具有系统性的史书。其内容上接春秋,下迄楚汉的兴起,叙事年。全书共十卷,计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因为同时代并无其它史书,所以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记载的有关战国史事,多取材此书。《汉书·艺文志》中亦将此书与《国语》并人杂史类,认为它是一部重要的史书。
《史记》从以上的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到秦统一中国后的这一时期可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了甲骨文、金文记载的零散史事,而且逐渐产生了各种史体的雏形之作。如编年体的《春秋》、纪言本末体的《尚书》等。当然,这一时期的史学尚缺乏自觉的意识,从学术上也缺乏独立地位。因而,这一时期只能说是古代史学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