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当然最为著名的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并不是一个单一发展的思想产物,而是由多种学说综合而成的产物。那么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现今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政治哲学,那么孟子的王道思想究竟是怎样的?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主要以仁义为主
1、王道的意思也就是先王之道,即过去的统治
儒家思想的发展,并不像法家思想发展的那样,遵从法律上的理性统治,儒家思想提倡的是自我约束,自我修行的一种统治方式,研究每一个人。要做到每一个人的修行任务,那么整个国家也就可以很美好,但是这样的政治架构。
是建立在社会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之上,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并不现实,所以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上,这一方面未免有所欠缺。
但是在后世的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采用一些法律来作为道德仁义的补充方面,但是主要提倡的还是仁义的道德思想。
那么在儒家思想中较为有名的是孟子的王道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但是在孔子的仁义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发展就是在王道上。
王道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王的统治,也就是过去的统治儒家思想向往的是三代的统治模式,也就是在夏商周时期的部分先王统治时期以及在遥远的神话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儒家思想认为这样的统治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完美的统治时期,那个时候的社会,人民富足,幸福,安康安乐,国家稳定有序。
然后孟子在辞到思想的基础上,认为那个时候的时期之所以能够产生稳定的社会效果,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中民心的结果。孟子的王道思想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强调的是民贵君轻的作用。
因为在当时的统治时期,中央集权以及当时所谓的军权并没有在十分发达的阶段,那么当时主要的一个采取模式还是贵族式的管理模式。故此,在贵族式的管理政治格局之下,人民的作用就比较明显,而这样的对应模式就像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社会。
故此在此时期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以忽略的,甚至用强权压是压不过的,故此,孟子根据社会经验的总结,而得出了重民心可以得天下的政治思想。
并且运用之前的先王统治就像尧舜禹以及成汤和周文王的统治模式,都是因为取得了一定的民心,所以才能够得天下的思想,并且在其中强调了部分以少胜多的战役,那么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主要也是因为民心的获得,而使得战役的风向标可以迅速扭转。
结合当时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乱世时期,也可以很显而易见地,在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一定的保障,甚至处于战乱之中。每一个诸侯国都不一定能够拥有较为稳定的民心,故此孟子根据已有的社会现实,而得出了得民心的王道思想。
2.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体现了孟子一定的天下观
在阐述孟子的王道思想的过程中,王道思想可以间接得出孟子对于当时天下观的一个看法,当时的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以及实力取得与否,并不是看这个国家已有的所处面积,或者是这个国家目前获得的综合国力来进行比较,在孟子看来,一个方圆百里的国家也可以成为一个强国。
也可以成为当时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所以在孟子的天下观思想的阐述中,尤为重视统治模式的影响,所以这一点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很明显的可以看见孟子重视的不是目前的实力变化,并不是孟子在思想中尤为重视的一点。
并且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认为这样目前暂时很强的国家,比如像秦国,楚国等一系列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一个强硬实力的比拼并没有在政治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比拼故辞孟子并不认为这样的一个国家可以或对一个长远稳定的统治。
从侧面上反映孟子认为自己的王道思想是当时社会摆脱当时乱世现象的唯一一个比较好的出路,故此对于当时秦国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楚国数据都到成果,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秦国和楚国之所以可以展现出如此强硬的综合国力。
其最终的根源也一定是政治模式,或者是当时秦国和楚国两国的社会因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才会导致最后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孟子运部没有看到这一点,而是直接从最根本的政治模式开始入手,但这样的政治模式因素太过于单一化了。
忽略了秦国和楚国综合国力上升的其他因素单一的,从政治模式上来看未免太过于狭窄,但是孟子王道思想中所提倡的一些政治模式,的确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也不可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的一个争辩过程,当时的思想是比较多元化的,并不单单存在于孟子的王道思想,是解救社会的唯一道路,当时很多学派为了探索拯救社会的道路,其实也发展了较多的思想,那么与王道思想对立性较为严重的,也就是霸道思想。
其实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承认秦国的综合国力的变化,其实也是因为秦国是通过霸道思想的发展而提升了综合国力,而不是运用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而提升的综合国力。
而霸道思想究其根本,也就是遵循的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强调的是实力以及强权的政治,而孟子的王道思想遵循的是儒家的一种传统,也就是强调德行和仁义的价值,那么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矛盾的对立面。
二、孟子的王道思想可以服务于最终的社会现实,但是并不服务于孟子当下的社会现实
1.孟子的王道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有过多的要求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政治哲学。并且这样的政治哲学对于社会的每个因素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于人的要求。
孟子的王道思想中强调的是通过仁义以及礼义的一些传播,来达到修缮人性的一个目的,并且孟子倡导的是人性本善的伦理观。
那么在这样的伦理观的影响下,孟子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人太过于美化,当时社会的每一个人,并没有达到孟子政治理想思想中的如此高度,故此孟子在一个虚拟的理想高度的上去架构当时人的一个因素是根本不可能的。并且孟子的王道思想被后续的一些儒学家和一些统治者所采用,也造成了后续中国社会的上下。
发展断层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中带有太多理想化的一个成分,而这样的理想化是当时的一个中国社会条件所没办法具备的。《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太过于特殊,而不能单一的从礼制上进行治理
孟子大概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战国策》,有关背景介绍,“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礼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蓋为战国。贪婪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其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从孟子的看法中可以很明显发现,孟子的措施是有针对性的,不单单从礼制上进行一定的要求。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和社会现实的一个激烈碰撞,那么在此碰撞的过程中,一定有某一种思想是适合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发展,并且可以推动社会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仁义的政治哲学——孟子王道思想的研究》
2、《孟子》
3、《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