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萬葉堂主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1.14周四
最近读的基本都是影印本先秦时期的古籍,先后读完的有宋本《周易注疏》、《战国策》《论语集注》,都是国学基础读物,但确实也不太好读,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些书最初是写在竹简上的,在流传当中就会出现一些因竹简顺序错乱而使文字变得难解的情况,另外先秦古籍都是用古文字书写的,后来经过隶书,楷书,传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讹,更不用说简化字了。
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先秦古籍我们能看到的大都也就是宋刻本了,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先秦古籍的实物基本上没有保存下来,而前些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抢救回来的一批战国楚竹简《周易》就显得弥足珍贵了。虽然只涉及到三十四卦的内容,但却是《周易》保存下来的最早文献,对于《周易》文本提供了可靠的文物资料。
楚竹书《周易》是我所读的年代最久远的书籍了,上海古籍出版社濮茅左先生的这个版本内容充足,校勘细致,实为不可多得的好书。竹书是用战国古文字写就的,内容上与今通行本对比大同小异,对于正确理解《周易》的原始文本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易学家诸如程石泉先生的《易辞新诠》对《周易》文本多有质疑枉改,乍看颇具新义,但一对比楚简原文,这些新义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读古籍最忌望文生义,自说自话,要真正读懂古籍,深厚的古文字学根底是必须有的,而且还要灵活运用。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