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硝烟弥漫。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代表的诸侯列强,割据一方,大动干戈,互相侵伐,时代在剧烈的动荡中急遽前进。同时,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不同的政治需求和价值取向,为各种思想文化的萌生提供了宽松肥沃的土壤,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政治家、思想家名家辈出,其中著名的两位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和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都诞生于宋国。宋国在当时的文化地位,可见一斑。宋与鲁、楚是东周时期并称的三个文化中心,宋国文化中有一面十分有趣,即宋人经常被作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中的宋国农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说明当时的宋国已然成了一种文化标识——愚笨的代表。
宋人之愚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宋人何以经常作为愚人的形象出现,并成为人们嘲讽揶揄的对象?本文试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浅陋之见。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思想家、政治家游说诸侯,为增强观点的说服力,经常引用寓言故事为论据,这些故事有的基于历史事实,有的则是杜撰。其中,宋人被频繁提及,在《孟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都有宋国人的形象,而且基本都是愚人的形象。宋人之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迂腐呆板,谨守教条,不知变通。宋襄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愚人。在宋、楚两国的泓之战中,宋襄公一意孤行,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战机,以致遭受惨败。宋襄公何以如此,事后他解释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机不可失,讲究兵不厌诈,而宋襄公却坚信古代礼义,谨守道德,迂腐至极。难怪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我们不要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又如《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日:“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利母也。”一个谨守教条、尽信书本、不知变通的书呆子形象跃然纸上。还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重带自束”中的宋人望文生义,看到古书上“绅之束之”的字样,便用双重腰带捆缠自己的腰,制造出一出闹剧,让人捧腹。
宋、楚泓水之战二、幼稚无知,眼界狭窄。如《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日:“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这个宋人独有祖传的至宝“不冻裂手之药”,却不知尽其所用,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过着清贫的生活,而客仅以百金购此秘方献给吴王,随之而得国君厚赏。这个思蠢的宋人还沾沾自喜于所得之百金,自以为做了笔盈利的大买卖。又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馀人。一个巷道之民,因服丧而消瘦,宋君知道后,立其为慈爱的典范并举为官师。于是,老百姓纷纷效仿。本来,这没什么不好,但宋国人却效仿得过了头,以致瘦如枯槁而死的每年都有十多个。再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宋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卖酒的人,门口却置一猛狗,试问,客人敢不望而却步?还有《吕氏春秋·壅塞》故事中的宋王:齐寇将至,宋国危急。宋王盲目自大,不听信实际军情,反将先后三个报信者“怒诎杀之”,认为他们的言论“齐寇近矣,国人恐矣”是搬弄是非,动摇民心。此时的宋王,嘴里还念念有词:“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以致最后宋王“自投车上,驰而走”,仓惶逃跑。这类人可笑之处主要在其智力不及,但本质上通常是善良的。只是常常因孤陋寡闻、幼稚无知而做出傻事,显得有些弱智。
中华典故——不龟手之药三、莽撞冒失,违背客观规律。如《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是成语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个庄稼汉竟违背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强行将禾苗拔高,结果适得其反。又如《吕氏春秋·似顺注·别类》:高阳应(宋大夫)将为室,家匠对日:“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日:“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以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以湿木建房,有违常理,不但不听匠人忠告,反而言辞凿凿,说出一堆歪理,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还有《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是有名的“守株待兔”,主人公也是宋人。这类人一味放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冒失蛮干,弄巧成拙。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庄子·逍遥游》中到“断发文身”的越国去卖帽子的宋人、《庄子·徐无鬼》中的宋元君等等。无论哪一种宋人,都被贴上了“愚蠢”、“木讷”、“笨拙”的文化标签。由此可见,宋国在人们的议论中,已经被贴上了一种文化标签,成为受人揶揄嘲讽的文化符号。
不听木工的劝告,高阳应家新盖的房子没多久就塌了
宋人为何在许多作品中被作为讽喻和嘲弄的对象呢?
从历史传统上看,宋国,其先祖乃微子启,是殷商亡国之君纣王的庶兄,殷商人的后裔。《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者(原名启,汉人避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称“开”),殷帝乙之首子帝纣之庶兄也。……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这一由故国遗民组成的国家,保留着浓厚的殷商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仁义礼节。《史记·货殖列传》记宋地风俗云:“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在战国后期的诸子作品中,还能看到以“商”称宋的用法,可见前朝后裔的特殊地位在当时宋人心中并没有因为周室衰微、割据四起而淡化。这种传统顽疾是宋人为世人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从殷商甲骨文能看出,商人遇事好占卜,迷信鬼神,而在重人事、轻鬼神的周文化时期,殷商时期的文化就显得落后而不合时宜了。因而,在那样一个急于破旧立新的时期,代表了前王朝的宋,被视为迂腐守旧、不知变通就不足为奇了。
从宋这一诸侯国的特殊性来看,宋为商之后裔,在周初的两次分封中,因其非姬姓而备受歧视。故国遗民的卑微形象,让宋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嘲讽戏谑的对象。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伐纣后的第一次大分封中,兄弟国仅15人,而姬姓国却占40人。宋非姬姓,名不正,故而常为人所嘲讽。
故国遗民组成的国家帝乙长子、宋氏始祖微子启从宋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侵伐,在混乱中求生存、图霸业,齐相管仲大刀阔斧地改革,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实力与日俱增。相比之下,宋国却因循守旧,无甚作为,国力日渐衰微,于公元前年被齐所灭。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宋国处于衰微并走向灭亡的阶段。从一个不治而亡的国家身上寻找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提出更合理的治国策略,这正是诸子百家探讨的问题,因此宋国人无疑是合适的对象。
但是,同为亡国者,宋人之愚何以比早亡于其近百年的郑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是因为,宋人的愚民形象早在宋襄公争霸失败时就已经形成,而且因为特殊的原因深入人心。可以想象,争霸作为一件超出宋国国界、关乎整个中原的大事,它的失败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无疑是国际性的。宋襄公所表现出的极度迂腐和死板,成了寓言故事中宋人形象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