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七窍的人多丑啊可庄子偏偏喜欢没有七

人有七窍,人生气了会七窍生烟,人受伤了会七窍流血,那么人的七窍怎么来的,人为什么会有七窍?普通人恐怕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最直观的理解就是人没七窍还是人吗?但是对于那些思考人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哲学家而言,人的七窍怎么来的?也是一个问题。庄子就讲了这么一个关于人七窍怎么来的故事,告诉世人他多么留恋没有七窍的人。

一、一个关于七窍的故事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地球划分为南海、北海和中央,南海帝王名叫倏,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帝王名叫浑沌。中央帝王混沌这里是倏和忽经常相会的地方,每每来到中央之地,混沌都对倏和忽盛情款待。倏和忽过意不去,想办法报答混沌,二人商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但是混沌没有,我们给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二人开始给混沌凿七窍,一天凿一个窍,七天过后,七窍有了,浑沌死了。

二、庄子故事中的“倏”和“忽”

庄子故事中“倏”和“忽”这两个名字很值得玩味,很多人把它解释为不尊重自然的俗世之人,可是这则故事可能不是这么简单。《庄子》故事中所用的名字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是另有深意,如:

《庄子·内篇·大宗师》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其中,“副墨”意为文字,“洛诵”意为背诵,“瞻明”意为目视明晰,“聂许”意为附耳私语,“需役”意为勤行不怠,“於讴”意为吟咏领会,“玄冥”意为深远虚寂,“参寥”意为高旷寥远,“疑始”意为迷茫而无所本。

所以,我们相信“倏”与“忽”也不是庄子心血来潮随便起的两个名字。倏忽,指很快地,忽而间,见《战国策·楚策四》: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在今天,倏忽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含义。所以,倏忽都表示时间,有“光阴”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感觉。

三、庄子故事中的“混沌”

相比较倏忽,“浑沌”的内涵就更为丰富,很多人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浑浑噩噩的愚钝。浑沌之死,意味着文明的开化。既然如此,庄子为什么还要为混沌之死而悲恸呢?所以,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混沌理解为庄子所追求的“自然精神”和“自由意识”。说实在话,倏忽一定很丑,没有七窍,你可以想象它是什么样子!没有七窍,就没有对外部的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理性。那么浑沌就是一个外表难看,懵懵懂懂的无知生物,是人类纯朴自然的生活状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混沌,却是自然的,没有善恶美丑,没有贫富贵贱,甚至没有阴阳,这样的世界或许才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然精神”和“自由意识”。

四、所谓的“七窍”是什么呢?

七窍由四部分即庄子说的“视听食息”四官组成:目(二窍)司视、耳(二窍)司听、口(一窍)司食、鼻(二窍)司息。那么既然倏忽的内涵意指时间,七窍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七个阶段。无独有偶,庄子《南华经》内篇也是七篇,一般确定为庄子所著。而孔子也曾自白:“十五而志干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把人生划分为了六个阶段。

小结: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我们不必去考证“倏”“忽”,“浑沌”,“七窍”。庄子告诉人们:人类已经远离纯朴自然的生活状态,原始的浑沌已经逝去,人类必将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庄子会留恋没有七窍的人?七窍一开即死,正是因为失去了那个浑然如一,而这也是道家老子《道德经》所推崇的是像浑水一样的“沌沌兮”的状态。

最后,庄子中的故事耐人寻味,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留下了很多故事,如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都是耳熟能详,故事的智慧,耐人寻味,我们都在读懂庄子的路上!

/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