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过后说愚人

一、愚人节的由来

皇历上显示昨天是“愚人节”,还配上一副传统的中国对联:“心明机巧形若累,意黯精明语如拙”。咱们先不说这个“愚人节”该不该过,但是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风俗文化对象来了解,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愚人节,AprilFool’sDay,又作AllFool’sDay。4月1日称作愚人节,是因为根据习俗,在这一天可以对别人玩弄恶作剧。这种风俗在某些国家已经持续数百年,起源不详。它与其它节日,古罗马的嬉乐节(3月25日)和印度的欢悦节(到3月31日为止)有相似之处。其时间的选择,似与“春分”(3月21日)有关,其时,天气突然变化,似乎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愚人节这天,人人都有借口去捉弄他人。在法国,被愚弄者称为“四月鱼”,但起源不详。四月间布谷鸟啼遍山川,此鸟在苏格兰为蠢材的象征,故以此称呼被愚弄者。愚人节的风俗由英国人带到美国。儿童及成人一直喜欢愚人节,开玩笑的方式,有时颇为复杂,有时较为简单[1]。这就是愚人节“不知名”的由来,反正就是,找个理由来愚弄人。

二、东西方生活哲学中愚人的比较

在中国,愚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小雅·鸿雁》,其诗曰:“维彼愚人,谓我宣骄。”周振甫在《诗经译注》中,把“愚人”解释为“愚蠢的人”,把“宣骄”解释为“逞强”。整句诗词完整的译注是“只有那愚蠢人,说我宣扬骄傲。[2]”而刘毓庆、李蹊则把“愚人”解释为“愚昧无知的人”,把“宣骄”解释为“表现傲慢无情”[3]。两者相同的是,承认“愚人”的反面是“哲人”,即“智人”。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4]。”,这里的“愚者”却是谦称,中国古人谦逊的优良品德体现得淋漓尽致。战学成把“哲人”译注为“通情达理的人”[5],即达人。如《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而“愚人节”则有两个意思,一是愚弄别人的节日,即“愚人”是古汉语动宾结构,后面的“人”是受事宾语,接近英国人“愚人节”风俗的精粹;一是被法国人称为“四月鱼”、被苏格兰人称为“布谷鸟”,又或者自嘲为愚蠢(愚昧无知)的人的节日,符合东方人的自我解嘲,以自娱自乐。

“愚”更成为谦逊的中国人经常用到,放置在话语的最前面表示谦称的字词,如: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老(老人自谦之词);愚臣(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寓意(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愚怀(谦称自己的想法);愚以为(谦称我以为)等等,并发展成为中国的一种朴素的社交生活哲学,通常的表现是,故意不露锋芒,使外表看起来笨拙愚鲁,以表示谦逊。如《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6]”,这是对皇历上的那副对联——“心明机巧形若累,意黯精明语如拙”最为贴切的解读。相比之于《菜根谭》的作者洪自诚的精明实用,皇历上对联的作者则表现得出尘脱俗。

三、愚人的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婴闻之:‘圣人千愚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聪明的人再深思熟虑,也难免会有失误;愚钝的人经过多次思虑,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聪明和愚钝不是绝对的,要集思广益,博采众议,才能万无一失。

陈墨香的《观剧生活素描》中:“自古道:‘愚人也愿别人智’。墨香自己没有这个涵养,却希望当世的戏剧大家、名家、专家能取这个态度。”,其中“愚人也愿别人智”就是取材于《战国策·赵策二》之武灵王平昼闲居:“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与论德而邀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7]”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往昔在舜的时候,有个善于跳舞的苗裔族群,禹竟然光着身子进入这个不穿衣服的部落,并不是禹想到这个部落放纵情欲怡乐心志,而是想凭借这个机会,与这个族群的人民交流感情来培养德性,进而建立功业。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清末有“半个圣人”称誉的曾国藩,小时候背书能力极差,也算是一个“愚人”吧。湖南民间甚至有个传说,说曾国藩背书都背不过小偷。所以,别说老师和同学了,就连他父亲有时看了曾国藩也是直摇头。后来,曾国藩转到湘乡涟滨书院去读书,尽管他在那里许多地方不被待见,但是涟滨书院山长,相当于校长的刘元堂特别欣赏他。刘老师大概读过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经常对曾国藩说:“我看好你!”、“你行!”、“你真棒!”。给了曾国藩很多鼓励,后来终于成就了一个被梁启超称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四、结语

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也就知道,虽说“智者的头脑胜过闪光的金子”,但是愚者未必真愚,智者也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智与愚,只在每个人的思考和谋虑之间。于是乎,我在这个已经过去了的“愚人节”,写出了上面的话语。

参考著作文献:

[1]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3]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

[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5]“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编.诗经诵读本[M].战学成注释,中华书局,.

[6]洪自诚.菜根谭[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7]刘向集录,战国策笺证[M].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册第页。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3]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北京:中华书局,,下册第-页。

[4]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第页。

[5]“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编:《诗经诵读本》,战学成注释,中华书局,,第页。

[6]洪自诚:《菜根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7页。

[7]刘向集录:《战国策笺证》,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