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军队进入混战状态之后,两边的战士们都是靠什么识别彼此的身份呢?为了在关乎生死的狼人杀中幸存下来,秦汉时代的军人想了不少办法。
齐桓公好紫色
先秦时代,列国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君主喜好,还有时代风潮,都有自己亲睐的军服颜色,比如“齐桓公好服紫而一国皆服紫“;比如楚国因为是日神之后,火神之嗣,所以楚国的军服青睐红色;而赵国的禁卫军被称为”黑衣“,所以军服颜色,是很重要的区分手段。
写家书的秦军士兵,彩色戎服是当时的常态
但是一旦战况紧急,前线士兵需要自己制作戎服,所以戎服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视觉观感,秦兵马俑刚出土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证据。
除了戎服颜色之外,先秦两各地都是有特定的装备风格。
先秦重步兵
各国的头盔样式是有去别的,比如燕下都出土的头盔具有全封闭式的结构,能够保护士兵的面颊,仅仅露出眼睛和鼻子,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石胄也是有类似的结构;而南方曾侯乙墓出土的皮质头盔的结构,则更加开放一些:
燕下都铁盔
燕下都铁盔
曾侯乙墓的头盔样式
除了头盔,章也是当时士兵区分敌我的手段。《战国策·齐策》记齐、秦交战,齐将章子命齐军“变其徽章以杂秦军”,以便让己方士兵混入敌军之中。这些章大都是方形的,背在战士背后,相当于古代军衔或士兵名牌,上面有军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所属建制等信息,也用于防止敌军混入己方的阵营之中。
战士的章
《尉缭子·兵教篇》说:“将异其旗,卒异其章”“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周礼·司常》郑玄注:“徽识之书则云:某某之事,某某之名,某某之号。……兵,凶事,若有死事者,亦当以相别也。”一旦该士兵阵亡,那么他的战友可以根据信息将他还给家属,送归故里。正是因为士兵背后的“章”十分重要,所以《尉缭子·经卒令》中说:“亡章者有诛。”一旦丧失了自己的铭牌,那么友军就很难识别这是不是自己的同僚了。
除了野战场合之外,在攻城和守城作战中,将士们也要配戴章来区分身份:《墨子·旗帜篇》说:“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裳徽识”,在守城作战中,将士们要将章戴好,来识别彼此的身份。
在佩戴部位上,战士们一般是将章背在背上:“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
这种小巧的构件,非常类似于二战时期美国士兵的兵牌,可以区分士兵的身份,可见古代人为了识别战士的身份,想了不少好点子呢。
除了章之外,方言和口音也是古代战斗中区别敌我的重要手段.比如根据《国语-齐语》的记载,“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齐国军队在夜战中,是通过本国方言来识别彼此的;类似的操作还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的郑国和楚国的战斗中:公元前年,楚国司马子元在伐郑的过程中,发现郑人城门洞开,等待楚人冒进深入,最后瓮中捉鳖;但是在司马子元发现了敌人的预谋,于是用楚地方言“楚语”下令楚军有序撤退,这就避免了军事口令被敌军识破。
发型在古代也是识别敌我士兵的重要手段,秦兵马俑的发型就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存在。特别是外族间开战时,发型是很重要的识别依据。比如在齐国和吴国开战之前,齐国大夫公孙挥下令士兵准备好绳索,捆绑短发的吴国人的人头,表示志在必得,因为吴越人在当年断发文身的习俗。
所以,在先秦两汉时代,军章,口音,发型都是战士们识别敌我的小技巧。你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