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到底孝不孝全国人都骂他不孝,为何孟子

中科爱心救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30/6032484.html

公元前年,张仪积极谋划连横,秦国和魏国、韩国搞在了一起,还从魏、韩借道,向东远征齐国。齐威王委派匡章统兵应战,而这位匡章,名声不是一般的坏,全国人都骂他不孝,只有孟子尊敬匡章。那么,以孟子这样一位国际一流学者,还是一位本该特别注重孝道的儒家学者,价值观怎么就和广大大家群众满拧呢?

还有一点要考虑到,那就是齐国一向以民风开放著称,道德底线并不太高,所以,如果齐国人都骂匡章不孝,那么匡章的不孝一定特别过分。但孟子的雄辩之处在于,认为“不孝”这个罪名太宽泛,到底哪些行为属于不孝的范畴,需要条分缕析一下。

这一分析,分析出了不孝一共只有5种表现,而匡章的所作所为连一种都不占,那还怎么能说匡章不孝呢?

责善

在孟子看来,说匡章不孝,是对“不孝”概念的滥用,匡章的所作所为,其实不是不孝,而是“责善”。责善本身并不是罪过,而是朋友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匡章错就错在把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用在了父子之间,导致和父亲断绝了往来,被人们看作不孝子。

孟子所谓“责善”,“责备”的“责”,“善良”的“善”,是古代伦理的一个经典概念,意思是以善相责,要求别人做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好比某人经常打老婆,被你看到了,如果你胆小怕事,可能会这么想:毕竟我不认识他,不太好去干涉别人的家务事。

但如果你不但认识他,还是他的朋友,那么按照传统儒家的君子伦理,你就有义务去“责善”,告诉他打老婆是不对的,要改。如果他不以为然,你就要加大力度,苦口婆心。

但是,如果把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拿到父子之间,那就不对了,这会伤感情。儒家伦理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所以会表现出帮亲不帮理的样子,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对至亲骨肉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包庇。而如果反过来,帮理不帮亲,那就破坏了伦理根基。

所以孟子说:“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这是儒家的一个经典命题,意思是说,父子之间搞“责善”这套最伤感情,不应当。如果父亲为非作歹,儿子倒也不是不能劝,甚至很应该劝,但不管怎么劝,怎么拦着,都要以不伤感情为前提。

匡章伤了父子感情,父亲不肯见他,怎么办呢?

根据孟子的描述,匡章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赶走了,终生不要他们侍奉。他认为自己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罪过就太大了。(《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匡章觉得,既然自己的父亲拒绝了自己的侍奉,那么自己也要拒绝自己老婆孩子的侍奉。这个逻辑在今天看来实在很难理解,但在当时很为孟子欣赏。

不欺死父

那么,匡章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事,以至于匡章非要责善呢?

孟子没讲,但《战国策》给出了答案:匡章的父亲真的搞家暴,下手还很重,把匡章的母亲打死了。这还不算完,打死之后,连个正经的安葬都不给,就在马厩里刨个坑把人埋了。今天我们站在匡章的角度,肯定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匡章能怎么办呢?报杀母之仇吧,凶手偏偏是亲爹;继续侍奉亲爹,做个孝子吧,情感上恐怕也很难接受。匡章的境遇,给儒家提出了一个伦理难题:当亲爹杀了亲妈,儿子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对匡章的认可也给今天的社群主义伦理观提出了一个难题:大家伙儿共同认可的是非善恶究竟该不该成为价值观的准绳呢?

在当时的父权社会里,父亲的身份具有绝对优先性,相应地,相对于女性,男性身份也具有绝对优先性。这两大优先性叠加起来,匡章的正确做法也就只能是继续给父亲尽孝,别惹父亲生气了。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给父亲养老送终之后,该不该把母亲的尸体从臭烘烘的马厩里挖出来,给一个体面的安葬呢?

儒家特别重视葬礼,亲人死了可不能随便埋了,何况匡章的父亲已经死了,匡章再怎么安葬母亲,父亲也不会生气了,改葬总该说是合情合理的吧?但并没有,匡章就这么听任母亲的尸体在马厩里边埋着。这到底符不符合孝道呢?

竟然真的符合孝道,而且直到两千年后,这件事还被人拿来当成孝道典范。那是明清之际,大学者黄宗羲为自己安排后事,想用石床和石穴代替棺椁,有人不理解,他就解释说,虽然用棺椁安葬死者是古今之通义,但改变一下也并非就不可以。

对方又问:“那如果等你死了,你的儿子不顾你的特殊安排,还是要用传统棺椁来给你下葬,使父亲不至于违背圣人之道,这也是可以的吧?”

黄宗羲很生气:“呸,这叫什么话!孝子置办丧事,诚信永远是第一位的。诚信精神可以传达到阴间,所以鬼神才会过来享用祭品。一旦不讲诚信了,人间和阴间的沟通渠道就被截断了,就算有再丰盛的祭品,祖先也享受不到了。所以孟子敬重匡章,就是因为他‘不欺死父’,即便他的父亲很坏。”

这段问答,见于黄宗羲的小文章《葬制或问》,短小精悍地讲清楚了孝道当中的诚信原则。所谓“不欺死父”,是匡章身上的经典标签,说的是父亲虽然死了,但他这个做儿子的依然不肯违拗父亲的意愿。也就是说,匡章并没有改葬自己的母亲。

忠与孝

说回匡章带兵出征的事,《战国策》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齐威王派匡章迎战秦国侵略军,两军对峙之后,不断有使者往来。匡章借这个机会,安排了一些齐国士兵换成秦国军人的军服和旗帜,混进了秦国军营。有侦查员向齐威王报告,说匡章带着军队进入了秦国军营,齐威王没吱声。没过多久,又有侦查员报告,说匡章带着军队投降了秦国。齐威王还是不吱声。

前线报告接二连三,都说匡章叛变了,有官员来请示说:“这么多人都做出了一模一样的报告,显然匡章真叛变了,大王您倒是赶紧派兵打他啊!”

齐威王不以为然:“匡章这不是明明白白没叛变么,为啥要打他?”说话之间,捷报传了过来,匡章打赢了,秦国服软了。左右近臣问齐威王:“您当初是怎么笃定匡章没叛变呢?”

齐威王答道:“当初匡章的母亲得罪了匡章的父亲,被杀死埋在马厩里。我任命匡章为将军的时候,勉励他说:‘您的能力很强,一定能打赢,等您得胜归来,我一定安排好改葬您的母亲。’

但匡章说:‘我如果想改葬母亲的话,自己早就办了,只是因为我母亲得罪了我父亲,而我父亲没留下遗嘱就死了。如果父亲没交代过让我改葬母亲,而我自作主张去改葬的话,这就等于欺骗死去的父亲,我不敢这么做。’”

齐威王做总结说:“如果一个人作为儿子不欺骗死去的父亲,那么作为臣子怎么会欺骗活着的君主呢?”(《战国策·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讲的这个道理,就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的政治哲学。

汉朝以后,国家总是大力推广孝道,道理就在这里。皇帝并不在乎大家是不是孝子,但很在乎大家是不是忠臣。所以我们理解孝道,不该停留在伦理层面,而是要上升到政治高度才行。一旦上升到政治高度,就会发现很多当时匪夷所思的安排背后都有必须如此的道理。

最后留一个问题:如果匡章的父亲并没有家暴,只是和匡章的母亲离婚了,那么在匡章的父母过世之后,匡章对母亲该怎么做才符合孝道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