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7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延期一个月后,年高考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每年高考,高考作文题必上热搜。媒体各展其能,名师点评、作家模拟;朋友圈、微博也全是“作文大赛”的“参赛选手”,或调侃,或吐槽,或回忆……
为啥每年高考作文题必上热搜?为什么成年人每年只关心高考作文题,不关心其他学科的考题?快来和中教君一起看看广大网友和主持人康辉的答案吧~
01:13为啥每年高考作文必上热搜?
康辉这样回答
为什么只有作文题享受如此待遇?不少网友开玩笑说,那是因为毕业多年,数学、物理这些学科连题目都看不懂,只剩作文题还能说三道四……
在《主播说联播》节目中,康辉也谈及这一话题:为什么成年人每年只关心高考作文题,不关心其他学科的考题,而最扎心的答案就是,因为其他学科的考题,我们已经看不懂,答不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答案“戳中”了一部分真相,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每一年高考的作文题往往会提到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不仅仅是让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也会让更多成年人由此再去想一想生活当中面临的那些问题,想一想生活当中的意义。
其实生活当中我们每天都在答题,比如说现在的防汛,还有我们一直在坚持的抗疫,我们曾经、正在、继续要为答好这些题而努力。我们也相信有一分实实在在的付出,才会有一分一分的积累。要继续给今年高考的考生们加油,同时也给在生活当中不断在答题的每一个人加油!
文以载道的情怀
决定了人们对作文的特殊情结
“文以载道,字传千古”,是中国古代文人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文化传统。一篇文章反映时代精神、激扬家国情怀,古今中外亦概莫能外。作文既是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检测,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思潮的缩影。一道好的作文题,不仅能成为时代的影子,让人终生铭记,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起到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光明日报》刊发评论称,今年的作文题大部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毫无意外,抗疫成了最重要的议题。全国新高考Ⅰ卷直接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全国Ⅱ卷的中国青年代表演讲稿,给出的材料以抗疫中的中外互助合作为主;天津卷的“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触动人们的心灵;上海卷的题目谈论的是转折以及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年的疫情。其他几份考卷的题目紧扣的是对自我和时代的认识。
△点击图片查看年高考作文题目△
这些题目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抗疫的主题自不必说,全国Ⅰ卷的评价历史人物,全国新高考Ⅱ卷的讲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或名人故事,虽然与时事关联不大,但对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还是学生们对历史的思考与判断。
这些题目还有着浓厚的思辨色彩,不少题目都可以看成是从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衍生而来。全国Ⅲ卷是给自己画像;浙江卷是自我定位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江苏卷是人与信息同温层之间彼此塑造的关系;北京卷的题目一个是信息对人的影响,另一个以“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联想,其实也是关于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海卷的思辨性最强,简直堪比曾经网上流传的充满了哲学意味的法国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对应的并不只是考生们的写作水平,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习一直都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试难免有套路,但是好的题目却可以尽量避免“套路”和“八股”。作文从来不是单纯考察学生的文学素养、行文技巧和修辞手法,也不是靠考前突击能提高的。一个考生平常有较宽的知识面,并勤于思考,面对作文题时往往会有较好的发挥。
高考作文题影响的不只是这一届考生的成绩,它还极具导向性。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可以让孩子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发散性强的题目可以让课外阅读受到更多鼓励;思辨性强的题目则能够让老师更重视逻辑训练。现在的作文体裁,也不局限于议论文,还包括实用性较强的主持词、演讲稿、发言稿,这些即使在学生毕业工作以后,都有很大可能性会用得到。
作文题越贴近现实,越具有超出题目本身的价值。全民热议作文并非坏事,这些题目像一束光,照向了我们刚刚走过的来时路,我们虽然已经不用考试,但是却多了一次再思考的机会。
文字的感染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我们这些已经毕业了很久的成年人,或许已记不清数学方程、物理定律、化学元素,但是那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的诗词歌赋、文章书籍,那些“文以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情怀却会与我们骨肉相融。
各行各业人士
共写高考作文
英雄总是在逆境中奋起,人才总是在磨炼中诞生。现实告诉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回溯民族发展历程中体悟为人处世之道、家国同构之理,在战胜现实困难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了解世界、创造未来。
今日之中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强大,有太多故事可讲,有太多话语要说。正值年高考,中国教育报邀请医学工作者、警察、大学生志愿者、海外留学生等不同职业人士,与考生共写高考作文,请他们以自己的视角抒发情感,全国同心同德,携手前行。
“茧房”之外,是你的未来
吴锡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出自多年前《战国策》中的话,精准地描摹了当今智能互联时代我们很多人的网络生存现状。
是的,在线上,在云端,我们正越来越多地栖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