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记对惠子只字未提

惠子,名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同时其也是魏国的宰相,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如此知名的人物,司马迁在皇皇巨著《史记》中竟然只字未提,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以司马迁的博学,不可能没读过关于惠子的记录。毕竟连庄子这种当时处于社会便于边缘的人在《史记》中都有记载,论地位惠子是超级大国魏国的宰相,论学问惠子也是其书五车,又是名家的鼻祖,同时还是最早提出合纵思想的人。对于这种有地位又有才华的人,按常理《史记》不应该不记载。

惠施与庄子辩论

惠子的形象被零散的记录在《吕氏春秋》、《荀子》、《庄子》等诸书之中。其中《庄子》对惠子记录的最多,在《庄子》的记录中,惠子和庄子这两位可谓算得上是相爱相杀的最佳好友,所以当惠子去世后,庄子感叹吾无与言之矣,可见惠子在庄子中的地位。《战国策》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庄子这样的通达的神人成为朋友,想必惠子在通达方面应该也不会太差,但是从流传下来的故事看,惠子怎么都不是一个通达的人,连好友庄子来到魏国,惠子都担心庄子是要来抢自己国相之位的。

惠子博学善思,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可谓是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其对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方法。在践行实用主义的古代中国,不要说知识分子瞧不上惠子和公孙龙这种耍嘴皮子的,就连底层百姓对这种人也是不屑一顾。也许司马迁就是从这个角度瞧不上惠子,所以故意不对其记载吧。如果惠子只是个帮闲的文人,司马迁可能还会对其留下一些素材,就像对待在乱世中自说自话的庄子一般,但是不巧的是,惠子偏偏要去当宰相,一个最会耍嘴皮子的人去了最需要实干的位置上工作,这确实会让重于实干的法家和儒家瞧不上,而司马迁是个融合道家思想的儒家。

《史记》

司马迁为什么不在《史记》中记录惠施,谁也不清楚原因。当然就算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惠子,拥有地地道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也会在《资治通鉴》中将惠施砍掉,因为司马光肯定不会让没有任何资治意义的惠子进入《资治通鉴》,就算被选入《资治通鉴》,也一定是反面的教材。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儒荀子,就在《荀子》中否定惠子的名辩主题,并很不客气的批判惠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荀子·非十二子》)还是记录纵横家思想的《战国策》对惠子相对宽容,突出其身为谏士的风采,法家的韩非子也多少给惠子身为名辩家的一点肯定(《韩非子·说林上》),《吕氏春秋》则将惠子的政治失意和善辩结合起来,算是相对客观一点。

《庄子》

当然对惠子思想保存最多的,还是惠子的好朋友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较为详尽的记载了惠子的思想。惠子历物十事,提出的哲学主张和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对于万物朴实的见解,和墨家学说的墨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好歹墨家思想还有书籍流传,而惠子的文章早已亡轶。还好惠子有一位超然洒脱、崇尚自由的好友庄子,同时也庆幸庄子的著作得以流传,如果《庄子》没有记载或也亡轶,加上《史记》又不记载,仅凭着《战国策》和《韩非子》的只言片语的记载,估计惠子也会和杨朱一样,也仅仅是留下一个名字和一个大概的轮廓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