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战国七雄,赵国与秦国在战场上平分秋色

引言:同是战国七雄,赵国与秦国在战场上平分秋色,却屡败秦国,头重脚轻根底浅,却隐藏发展危机

战国风云,七雄并起,魏国是出身豪门自带光芒,齐国东临海洋经济富裕,燕国分封正统固守王道,秦国偏居西垂屌丝逆袭,楚国筚路蓝缕大而不强,韩国昙花一现,而赵国更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国家。

在战国这样的战争四起,大争的时代里,诸侯争霸其实就是实力的比拼,最直接的体现在军事实力上,在这方面,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军事实力是与秦国不相上下的;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军事实力强盛的国家是比较吃香的,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并且赵国本身就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勇猛好斗,在战国后期成了山东六国当中抗秦主力。

赵国尚武,在战场上与秦国平分秋色

赵国在数次的与秦国战争中,两国在战场上是平分秋色的,将帅统领能力和指挥战争的能力也不分上下,战国四大名将中,就有两位出自于赵国,分别是廉颇和李牧;由此也可以看出,赵国对军事实力,对武将的崇尚了;在战国时期,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诸侯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毕竟在兼并战争频繁的年代,很多利益纠纷都是要通过军事战争来解决的,所以,军事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军事上能够与秦国相提并论的赵国,却总是敌不过秦国,它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也多次参与合纵,在长平之战当中能够与秦国僵持三年之久,甚至蒙受了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败之后还能够在邯郸之战当中打赢秦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应该说与秦国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

赵国与秦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为何屡屡失手?

可是现实中的赵国在秦国的攻势之下却是屡屡失手,那么这个国家与秦国的差距,到底来源于哪里呢?在以战争来定胜负的战国时代,赵国为什么没能够凭借它强盛的军事实力与秦国一较高下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赵国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一看这个国家与秦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赵国国内发展存在重经济,轻军事的畸形局面按理来说,赵国并不是分封的正统诸侯国,它结合韩国、魏国两个国家瓜分晋国而成立的,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周天子对各大诸侯国的掌控力已经衰弱到了极致,没有办法再实际的去控制诸侯国的行为,不得不加封给赵国诸侯王的称号,所以,赵国其实是一个半路形成的国家。

赵国在起源上与秦国这样的东周开国诸侯不同,更与燕国那样的西周开国诸侯无法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半路出家的;这样的一个国家,它强盛起来的资本与它积蓄的力量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联系,而是主要依靠着它在战国中期,实行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

赵国胡服骑射是一个彻底的军事变法胡服骑射变法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革,它是一场完整的、彻底的军事变法,是赵武灵王吸收了北方胡人作战特点之后,在赵国实施的一场军事变革,在那场变革的过程当中,从赵军编制上,方队的作战人数上,以及军队的着装上面都有着长足的改善,提高了单个士兵的作战能力,进而提升了整个部队的作战实力。

也正是因为这场军事变革,让赵国的整体实力有了迅速的提升,让其能够在军事方面与秦国相提并论。所以说在战国时期,赵国能够强盛起来的根本依靠的是一场军事上面的变革。它在其它的经济方面、行政方面都没有进行过很大的改善,这也是导致赵国整体实力比不上秦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国依靠军事实力强盛起来之后,整个国内的大部分精力也都投入到了军事实力的提升上面,其实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战国时期,无论是其它的各个方面有多么发达,在军事实力方面如果没有长足的突破,那么也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一点我们通过齐国来对比一下,就会显得非常明确了。

齐国吏治改革后,经济富裕,但军事实力是短板齐国是战国时期,在行政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发展排在前列的国家,在经济上它有着天然的发展优势,比起其它的内陆国家来说,它有着一条海上贸易的通道,因此,整个战国时期,它的经济发展一直都非常的具有优势。

而在行政方面,从齐威王变法之后,整个齐国走的就是一条吏治变法的道路,也就是一种从下而上的改革,立志于改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达到一种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以此来改善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这有一点类似于孟子所说的王道,就是从日常的生活当中着手,先让百姓得以满足,然后让他们有余力为国家进行奉献,从而为国家的发展积蓄力量。

进入战国时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齐国的国家环境都是非常安定的,它的政治也比较亲民,百姓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安稳平和,但齐国在军事实力的发展上面却呈现出短板的情状,当齐国遭受联军的联合攻打的时候,没有办法支撑很长的时间,甚至连都城都在短时间内被攻破了。

秦国打败仗后,良好的循环经济,能够迅速恢复战斗力可是当秦国对战合纵的联军的时候却是有条不紊的,所以说,当一个国家没有办法取得军事实力的突破的时候,无论其它的方面有多么发达,在战国时代这样依靠战争来确定利益划分年代里都是靠不住的。

因此,赵国那种崇尚军事实力的做法,单纯来讲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赵国错就错在,它几乎将国家全部的发展经历都投入到了军事方面,导致它的发展变得特别的畸形;简单来讲就是赵国的发展是头重脚轻的,太过于重视军事实力的突破,忽略了在行政和经济上面的发展,这让赵国的国家循环变得十分的薄弱。

赵国不像秦国那样是一环扣一环的发展的,秦国在军事实力方面同样有着很大的提升,军队的作战实力,也不是其它国家可以比拟的;在此基础之上,它的经济发展也异常的雄厚,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军队的战争提供支持,同时,秦国内部朝堂的安定,也让它在进行战争时,有着非常明确的斗争方向,因此,经济军事行政等方面是有一个良性循环存在的。

赵国经济发展无法支撑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赵国却不一样,赵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薄弱,虽然有着强盛的军事实力,但是也只是在瞬间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惊人,如果进行长期的对峙战争的话,赵国就会明显的处在下风,这一点,我们从长平之战当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长平之战真正爆发之前,赵秦两国是进行过三年的对峙的,这三年的对峙,对于秦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来讲,都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可是秦国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依旧能够为作战提供保障,甚至它能够从巴蜀地区运送粮草来支援前线。而赵国在进行了三年对峙之后,国内却是一片萧条,所以,其实整个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够全部归结在赵括身上,本身赵国就已经支撑不了大规模作战了。

赵国奸臣郭开害死大将李牧赵国在行政的发展上面更是一团糟糕,赵国的郭开被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整个战国时代最大的奸臣,比齐国的后胜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后胜是战国末期齐国的丞相,同时它也是被秦国收买的权臣,正是因为在他的引导之下,齐国才对秦国发动的灭国之战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其它国家所蒙受的战争袖手旁观,导致秦国兵临城下的时候只能够选择举国而降连半点水花都没有。

而郭开是更胜于后胜的奸臣,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赵国国内行政发展的混乱了;根据史书记载,战国后期支撑整个赵国进行对外战争的李牧,就是被郭开害死的,所以赵王并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整个国家的发展环境,更不能直接地对国家进行掌控,这就导致整个赵国没有办法进行良性循环,虽然赵国有着强大的作战实力,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进行统筹兼顾;因此,我们才说赵国国家内部发展的畸形是导致它最终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赵国崇尚强辩,嘴皮子厉害,风气不正

再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赵国国家的风气不正,赵国是一个非常崇尚于强辩的国家,对于整个国家内部的文治,它并没有耗费太大的精力,但赵国国内的文官却不在少数,这就是一个比较矛盾的现象了,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赵国选取文官的标准与其它的国家大相径庭。

秦国选任文官,注重实际能力像是秦国,它在选取文官的时候注重的是主流的发展学说,注重的是实际能力,根据其主张能够给国家带来的实际利益的大小,像是商鞅的变法,张仪的连横,范雎的远交近攻,以及后来尉缭子在政治上面的远见,这些人都是能够切实地为国家谋取实际利益的人。

赵国选官注重强辩可是,赵国所选取的那些文官大部分都是崇尚于强辩的,也就是嘴皮子功夫十分厉害,实际的治国能力却没有多少,历史上曾经有著名的白马非马事件,是由赵国的文臣争辩而来的,甚至还有比白马非马更加荒唐的,曾经赵国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文臣辩论过人到底是有两个耳朵还是三个耳朵,而结局也非常的有趣,人明明就是只有两个耳朵,但是主张这一观点的人就是辩不过主张人有三个耳朵的人,在当时这一事件还引来了赵国绝大部分全程和贵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