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赵威后问齐使》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它则着重记叙赵威后的政治见解,从侧面生动地再现了时代风貌。春秋战国时期,腥风血雨,民不堪命。“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各路诺侯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无不视民命如草芥。国君尊贵,人民低贱,已是共同观念。赵威后执政之际,中原诸强已全面进入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为稳固自身统治,对人民地位、民生民计、民心向背日益重视。
《赵威后问齐使》中提出了“苟无民,何有君?”的政治主张,认为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本,严厉批评了“君贵民贱“本末倒置的错误思想。这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的看法基本一致。赵威后又认为统治者必须举贤任能、扬善惩恶,而善恶的分界就在于对民的态度及民心的向背。生产关系的变更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变化,儒家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民主主义思想因素的可贵萌芽,其进步意义与合理的内核,则是不容忽视的。
《赵威后问齐使》的论辩艺术独树一帜。其谨严缜密的逻辑阵势与高屋建瓴的激越气势巧妙地融为一体,令人赞赏。“理”与“气“不易兼得。有理无气则显枯涩,有气无理则太空泛。若两者相契,逻辑严而通其窍,气势足而尽其妙,既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又无懈可击、令人折服,“理”直“气”壮,才是浑浩流转的好文章。本文便是如此。首先,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坚实、通篇一贯、谨密雄辩,全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记述了赵威后对“岁、民、君”三者相互关系的看法。
针对齐使的疑问与不满,以两个假言判断“苛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连锁递进,突出无收则无民、无民则无君的逻辑关系,有力而周密。再以树根与树梢的关系作喻,形象鲜明地驳斥了齐使。本段阐明政见、申明大义,致使抗议的齐使已无言以答。以进而问之为绾连,第二部分从“民君“关系的普遍规律转而对齐王的举措的议论。钟离子助王养其民,叶阳子助王息其民、婴儿子率民而出于孝情,至今弗用不朝,子仲率民而出于无用,仍未诛杀。四人所为,俱言之凿凿,确有其据,齐王举措失当不容置疑。
四人实为说明治国应以民为本的中心论点的例证,赵威后对三士一女的评价,旨归仍在于民本。齐王颠倒本末,不以四人与民之关系为尺度,反证了赵威后积极用世的民本思想。所以,全文立论切实、辩证周详。再次,全文深沉雄辩的思想渗透了刚正豪壮的情感,回环激荡于字里行间。这缘于文章与众不同的“诘问”式敷张扬厉的写法。三百字的短文,除齐使抗议的一问外,赵威后竟有十五次诘问,浩浩荡荡,不仅见臧否、明观点,且增添了凌铄一切的大刀阔斧之势,以居高临下、旁若无人的精神优势。
“气吞万里如虎”,绘声绘形地表现出赵威后声势夺人、义正辞严的形象。行文如源源江河,汹涌激浪;如千流万壑,沛然飞泻;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形成滔滔不可阻挡之势。如在“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连续的短兵相接式的反诘后,一鼓作气,步步进逼,穷追不舍,又提出何有“舍本而问末者耶”的反诘,淋漓尽致而后快,“生气天成如铸,不容分毫移动”。结尾的“何为至今不杀乎?“既是反诘,又是呵斥,警拔卓绝,正言厉色,文尽而韵不尽。十五问,组成很多排比句式,真力弥满,雄快骏厉,真可谓“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赵威后问齐使》“理直气壮”,充分显示出《战国策》铺张扬厉、文势充畅、回肠荡气、辩丽横自的特色。文章精心结撰、构思缜密、意脉纵贯,有前勾后联、关合紧锁之妙,写来铺张扬厉、酣畅淋漓,显得风帆鼓饱。论辩主体突现、脉络分明,在热情洋溢的论辩中保持冷静,以“求士““民本”为帅,满盘棋局进退有度,语言斩钉截铁,气势充沛,咄咄逼人,气宇轩昂,但又蕴涵博富,具有不可辩驳的强大力量,是值得我们细细赏析的论辩文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