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终于迎来了等待已久的良机,奉命振抚河北。于是,他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踌躇满志地出发了。
唯独缺一样东西:兵。
刘秀去河北没带一兵一卒,只带了一根节杖,和一个“行大司马事”的空头衔。跟当年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装备水平是差不多的。
更始政权的逻辑是这样的:如今汉军剿灭了王莽余孽,我们已经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了,因此,各地都应闻风而降、传檄而定,所以,给一根节杖就足够了。
这当了天子了,大脑结构确实跟人不太一样啊。
不过没关系,只要摆脱了刘玄的控制,刘秀又是一条好汉了,即便是孑然一身又有何惧呢?
邓禹献策
尽管刘秀无兵无城,但他倒是有一样东西是刘玄怎么也比不上的:吸引人才的魅力。
乱世中,人们会如何选择自己效力的主公?是看目前的实力,还是看未来的潜力?庸才看前者,良才看后者。刘秀虽然看上去孑然一身,但他之前的经历为他赢得了威望和名声,很多人相信,他比刘玄更有潜力。因此,刘秀离开更始阵营后,就不断有能人前来归附。
邓禹,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当时只是一介书生。此人少年时游学长安,跟刘秀当过同学,很看好他。他听说刘秀被派去振抚河北后,一直从南阳追随刘秀的足迹,最后在邺这个地方追上了刘秀。刘秀看到有故人大老远从南阳一直追自己到河北,也是挺开心的,作为回报,他就问邓禹,是不是想做官?你随便说,只要是在我权力范围内的,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没想到邓禹却说:不愿做官。
那你想干什么呢?刘秀满腹狐疑。
邓禹回答:“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听到邓禹这么说,刘秀吓了一跳。刘秀一直为了保全自身而韬晦极深,如今却被邓禹一语戳中心事,心中压抑良久的野心不禁激荡起来,让他对眼前这个年轻书生另眼相看。
当晚,刘秀和邓禹深谈了一夜。邓禹说,虽然王莽已经死了,刘玄入主了关中,但山(崤山)东的形势还很不明朗,各路义军都有一定的势力。而刘玄本人只是一个平凡之人,手底下的将领也大都是庸才,之所以能混到今天这个份上,纯粹是运气好。而创立帝王大业这样的事情,他们绝对是完成不了的。随后,邓禹话锋一转,开始夸奖起刘秀。他说刘秀有能力,有声望,是真正的帝王之材,并就此劝他早下决心,“立高祖之业”。
刘秀听完很高兴,自此以后将邓禹作为心腹谋士,凡有什么重要事务,都会与之商量,而邓禹也不负厚望,为刘秀出谋划策,尤其是在人员选用上,帮助刘秀作出了很多英明的决策。
此番对话被后世一些好事者称为“东汉版隆中对”。这一说法颇为牵强。邓禹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战略建议,只是提醒刘秀要做好问鼎天下的准备、帮助他下决心,与明确提出三分天下大战略的《隆中对》是有云泥之别的。
不过,即便如此,那天晚上的对话仍然相当重要。邓禹这个人,从水平上看,与当年刘邦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不然东汉也不用搞个“二十八将”这样冗长的名将名单了);后来出兵关中,也因为屡次做出错误决策而被刘秀召回,因此他能排在二十八将之首,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质疑。但邓禹有一项作用却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那就是多次帮助刘秀坚定争夺天下的决心。
刘秀是个内向的人,为人做事都偏保守谨慎,很多时候需要别人的怂恿和推动,俗称“打鸡血”。在争天下这件事上也是一样。邓禹就多次承担了“打鸡血”的任务。刘秀后来在河北经营得颇为艰难,好不容易占据了一小块地方,便打开地图问邓禹,天下郡县那么多,我现在只有一个,你凭什么说我能拥有天下?有点打退堂鼓的意思。邓禹就以“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地)大小”的说法再次坚定了刘秀的信心。
明太祖朱元璋这么评价邓禹:“太公韬略,当宏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正是邓禹的存在,帮助刘秀下定决心问鼎天下,因此其名列功臣之首,亦无可厚非。
北道主人
刘玄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成功入主关中,让某些人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为什么也不自称是刘汉宗室之后,自立为天子呢?邯郸有一位叫王郎的占卜先生就果断地瞅准了时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母亲出生低微,侥幸逃过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迫害,流落民间。占卜先生主要靠耍嘴皮子生活,因此这故事编得有模有样的,聚集了一大批信众,其中包括不少赵地的豪杰。于是,这些人就在邯郸赵王宫拥立王郎做了皇帝,并向河北各地发出文告。中国人都喜欢老乡,王郎本身是赵人,加上故事编得好,自然受到了当地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拥戴。因此,邯郸政权得以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王郎一党也不是善茬,他们知道刘秀在河北徇地,对自己是个威胁,于是,下令以“十万户”的封地作为奖励悬赏刘秀的人头。
当时刘秀正在蓟州,地处赵地的北方。王郎称帝的举动给刘秀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收复赵地是他本次的最大目标,如今不仅地被王郎夺走,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枪杆子里出政权”,手里必须要有军队。退可以自保,进可以略地。这么一想,刘秀就派人在当地招募士兵对抗王郎。但派出去的人没一会儿就悻悻地回来了,回报刘秀说,招不上来。不仅招不上来,还受了一番羞辱和嘲笑。刘秀做人很现实,一看这形势不行,自己是客,王郎是主,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好汉不吃眼前亏,要不先回老家,带了军队再来?
就在刘秀要打退堂鼓的关键时刻,他手下一个叫耿弇的人主动找到刘秀。此人后来位列云台第四,是时任上谷太守耿况的儿子,当时奉父亲之命去长安朝见刘玄。不想走到半路碰上王郎称帝,耿弇认为这个“刘子舆”肯定是冒牌货,但手下的人却都觉得他是皇室嫡子,都跑去归附他了,抛下耿弇一个人;不得已之下,耿弇就近投奔了刘玄政权在河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刘秀。
耿弇首先否定了往南逃跑的可行性,他说,南边都是王郎的军队,跑过去不是送死吗?不如去北边。北边的渔阳太守彭宠,是明公你的同乡;而上谷太守耿况,是在下的父亲。一旦有了这两个郡的支持,就不用担心王郎的威胁了。
渔阳位于现在的北京,国际大都市;上谷则地处张家口,年冬奥会主要举办地。但在东汉那会这俩地儿可是实实在在的鸟不拉屎的边疆地区。刘秀手下很多人都来自富庶的中原地区,一听这来路不明的耿弇提出要让他们去北边的蛮荒之地,都十万分地不乐意,说,人死之后,头还要向着南方呢,我们一帮大活人去北边做什么?
但刘秀不是这么想的。如果他选择向南,确实可以保住性命,但以后还有没有像今天这样单干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以后最好的下场也就是在刘玄这样的庸才手下当个官儿;但如果选择向北,固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一旦成功那可就是制霸天下的资本。想到这,刘秀默默点点头,指着耿弇说,是我北道主人也。
说完,出发向北。
然而这条路的艰险程度远远超出了刘秀和耿弇的预期,简直比后来唐三藏法师去西天取经还难。
九死一生
刘秀一行人刚出发,就遇上了广阳王的儿子刘接在蓟中当地起兵响应王郎,一时城内纷乱不已。刘秀跑到南城门一看,大门已经关上了,不得已下令攻打,才得以逃出城外。由于沿途的各城各郡都已归属了王郎,刘秀一路上都不敢进入城市,只能在野外风餐露宿,也没任何的粮食补给,就差去要饭了。
跑到饶阳这个地方,彻底断粮了。刘秀一看这不行啊,还没到目的地就见了阎王爷了。没辙,只能硬着头皮进入城里,跑到传舍谎称自己是王郎派来的使节。也是巧,刚好传舍里的官吏在吃饭,刘秀那一行人饿了好几天了,看到饭菜眼睛都放出了绿光,立刻冲上去争抢食物。
传舍的官吏一看这帮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又哄抢吃食,哪有什么使节的样子啊,说是叫花子还差不多!就起了疑心。但由于无法最终确认,就只能想着法子把他们哄骗走。于是,就在他们吃饭的当口,不停地敲鼓,骗他们说,邯郸来的将军到了。
这一招确实阴损,每次鼓声一响,刘秀等人都被吓得不轻,一个个从食物中嗖地抬起头来,一下变了脸色。一开始刘秀也想着逃跑,但转念一想,人家都到门口了,跑也跑不了了,只得硬着头皮回到座位上,打肿脸充胖子,让官吏把将军带进来,就这么折腾了好多次。那样子是真惨,但好歹吃饱了饭,才又上了路。
九九八十一难至此才刚开个头。跑到下曲阳这个地方,前面就是滹沱河,再往北走需要渡河。时值冬春之交,先前派去侦察的人回来说,河水正在解冻,冰刚开始融化,河面上都是浮冰,人也走不了,船也走不了,过不去。但形势急迫,传闻王郎追兵在身后不远处,大家都很着急。刘秀就派了一名叫王霸的官员再去查看。
王霸——后来也是云台名将——奉命之后,对形势重新做了判断。他认为,追兵比浮冰可怕。目下也没别的路可以走了,不如先试着渡河,实在渡不了再作其他打算。于是他装模作样地看了看河面情况,回报说,冰还是很结实的,可以渡河。大家听他这么说,就长吁一口气。
刘秀的命还真是挺好,等他们跑到河边的时候,河水又结上了冰。刘秀一行人等匆忙过了河,在最后几匹马还没登上对岸的时候,冰面就又裂开了——算是又侥幸逃过一劫。上了岸到了南宫这个地方,又碰上恶劣的暴风雨,一行人又只能在路旁空房子里避雨,邓禹负责点火,另一位名将冯异负责搬柴禾,好不凄凉。
启程又走了一段,到了下博城这个地方,周边都被王郎势力控制住了,实在不知道再往哪儿走了。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路边忽然出现一位“白衣老父”——难道是孙猴子搬来了救兵?——往前方一指,说:“努力!往前八十里的信都郡支持更始政权,你们快去吧!”刘秀一行才又找到方向。到了信都以后,发现确实如老头所说,当地的信都太守任光、和戎太守邳肜(此二人后来也都位列云台)一直不肯归附王郎,正在等待刘玄的使者。
这下好了,总算有了落脚地。为了抗衡王郎,刘秀立刻在附近募集士兵,组成了一支四千人的部队。经过几次战斗,慢慢地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并降服了几支附近的义军部队,逐渐有了数万人的规模,算是勉强成了气候。
剿灭王郎
刘秀明白,对付王郎的关键,不在军事,而在人心。王郎称帝并没有很久的时间,那些依附他的河北豪杰未必那么忠诚。如果刘秀能够尽可能地把河北当地的豪杰首领都争取过来,那么王郎自然会很快瓦解。
于是,刘秀一边领军前进,一边收揽人心。当时,宗室真定王刘杨麾下拥有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堪称刘秀、王郎之争的胜负手。刘秀通过联姻——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争取到了刘杨的支持。此时离他迎娶阴丽华尚不满一年。郭圣通在不久后为刘秀生下了儿子,因为这个原因,在刘秀登基后,郭圣通虽比阴丽华晚嫁给刘秀,其后台刘杨又在不久前因谋乱被诛,但“母以子贵”,仍后来居上成为东汉的第一任皇后。
正在刘秀努力进军扩大地盘的同时,在蓟中之乱中失散的耿弇也取得了进展。和刘秀失散后,耿弇回到上谷,向父亲耿况述说了他这一路的情况,并要求耿况发兵支持刘秀。但此时王郎征兵的使者也刚好来到上谷、渔阳二地,当地的将领大都倾向于支持王郎。这让身为太守的耿况和彭宠一时难以取舍。
对于耿况来说,他内心自然倾向儿子的判断。但他也知道,上谷一郡势单力薄,如果没个盟友,单单自己支持刘秀就太危险了。他有位下属叫寇恂——云台第五——十分支持刘秀,看到老大犹豫不定,就主动请缨,说愿意出使渔阳,若能说服渔阳和上谷共进退,那就不用惧怕王郎了。耿况听了,便同意了。
彭宠那边的情况跟耿况差不多。他也有一个手下叫吴汉的——位列云台第二,仅次邓禹——是支持刘秀的,为了说服彭宠,想了一个办法。吴汉找来一个儒生,让他拿着自己伪造出来的“刘秀致渔阳书”去找彭宠,并告诉后者王郎是冒牌货。时值寇恂也刚到了渔阳,彭宠一看,要说法有说法、要盟友有盟友,于是就和耿况约定,共同发兵,支持刘秀。
在吴汉、寇恂等人的带领下,二郡的军队最终成功和刘秀会师于广阿。刚开始,刘秀方面还以为这是王郎征发来攻打他们的,很是害怕。直到耿弇出现,把缘由曲折这么一讲之后,大家才放下心来。上谷、渔阳二郡发来的兵力虽然不算多,但那可是拥有实战经验的边防骑兵部队,质量很高,号称“突骑”。在随后与王郎的正面交锋中,突骑部队势如破竹,打得对方落花流水。
于是,在实力有了长足进步后,刘秀吸取了之前昆阳之战中新莽大军犯下的错误,率军绕过久攻不下的钜鹿,直取王郎大本营邯郸,一路上连战连捷。
这王郎本来就是个占卜先生,不是什么硬骨头,一看到这种势头,就怂了,派人向刘秀请降,条件是给自己封个万户侯。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如今已经兵临城下了,还有什么条件好讲呢?刘秀听了使者提出的条件,当然十分不屑,回复道:“顾得全身可矣!”——饶你不死就不错了,还想怎的?
于是,谈判破裂。王郎自己是软骨头,手下当然也不硬气,看到敌军猛攻了二十多天,本方撑不住了,就跑出来主动打开城门放敌人进城了。王郎最终死于逃亡的路上。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刘秀的人进入王郎的官署后,发现了数千封刘秀一方的官吏写给王郎的信,信中都是一些对王郎表示效忠、对刘秀进行毁谤的内容。刘秀知道以后,一眼也不看,而是把自己手下所有的将领召集起来,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证据都焚毁了——“令反侧子自安”。
东汉末年的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后,仿效刘秀做出了相同的举动。由于《三国演义》在我朝的广泛传播,曹操此举受到坊间的广为传诵,却不知其本是“山寨”刘秀的。
曹操效法刘秀之处远不止此,其征伐天下的战略几乎都是照搬了刘秀的轨迹:平定河北,入主关中,得陇望蜀。然而,曹阿瞒至死也未能成功统一中国,说到底,还是比不上刘秀啊。
河伯读资治通鉴系列第一部《寡人很孤独·周纪》已经出版,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