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英雄榜之“战神”白起(下)
——文/小宁子
上次说到鄢郢之战,鄢郢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占领了楚国西部长江以北(今天的江汉平原西部和鄂西北地区)的大片土地,之后楚国被迫迁都到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国力更加衰弱,而秦国却朝着统一六国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此战过后,白起名震天下,受封“武安君”,意为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
白起参与了大大小小很多次战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鄢郢之战后,秦昭襄王将目标对准了魏国。原本秦是想征伐齐国的,欲攻取齐的陶邑,然而中间隔着个魏,于是这个魏国成了首要被攻打的对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与发展,会互相结盟。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诸侯国之间存粹利益关系,今日结盟,明日就可能兵戈相向。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攻打到韩国重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的时候,韩国无力抵抗求助于秦,一开始秦国拒绝了韩国的请求,毕竟要拿本国兵士的性命去大战,不能不慎重。于是韩国相国派出使臣陈筮到秦请求救援。陈筮直接找到了秦国穰侯魏冉,之前说过魏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武安君白起的好兄弟。此时的秦正欲攻魏而进一步攻齐,此时不失为一个良机,既可与韩修好,表面上帮助了韩国,其实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次魏冉痛快答应,并称不用见秦王,他自请王命发兵。此处,《史记.韩世家》中有相关记载:“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於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原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
于是,秦国的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阳,武安君白起率军救韩,与魏国和赵国在华阳展开激战。此战当然少不了“战神”白起。先说此时的战势,魏赵联军与韩国军队对峙于华阳,而华阳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秦较远,因此魏赵估计秦国的援军短时间不能赶到,并不把秦军放在心上。事实证明,自以为是终将要吃败仗。他们低估了武安君白起的实力,白起不按常理出牌,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率大军从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了远途奔袭,仅仅8天就抵达了华阳城下。这下魏赵联军傻了眼。秦军抵达后立即发起攻击,打了魏赵联军一个措手不及,最终一举歼灭魏赵联军15万人,生擒赵将,魏国宰相芒卯竟然趁乱逃跑了。赵国再次派兵增援,秦大败赵军。公元前年,秦随后乘胜追击,攻下了魏国的卷县(今河南省原阳县旧原武西北)和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东)、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和赵国的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部的审坡镇),并与韩军攻打到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内)。连续征战使得魏国的主将兵力都大大折损,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于是为了休战,将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主动割让给秦国,以求停战。秦听说了燕国、赵国都要联合救魏,自己也要休养生息,便接受求和,至此华阳之战结束。秦国在此次与三晋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从此,魏国走向衰落。之前秦已攻下楚国的大片土地,加上魏国的南阳合在一起,设置了南阳郡。
华阳之战后,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年),白起攻打韩国陉城,攻下五城,斩首韩军五万。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年),白起攻打韩国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白起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南阳)。韩国本欲将上党郡给秦,以使秦退兵。但这时候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干了,他的一个主意解决了韩国危机,却直接为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冯亭建议,与其把上党割让秦国,不如将上党郡主动送与赵国。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经绝断,秦军又日益逼近,赵国若接受上党,秦国必将愤怒转而攻赵。赵一国之力无以抗秦,必定联合他国共同抗秦。
上党郡此时就是一个隐形炸弹,赵国若接受必爆炸。赵国仗着有将军廉颇,又不肯放弃这到了嘴边的肥肉,于是乐呵呵的接受了。不久后,这个炸弹就将会在赵国爆炸了。
上党郡共有十七座城池,赵国会眼馋,秦国肯定不能坐视不理。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国另一位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转而攻赵。长平之战是一场持久战,第一阶段就相持了三年,在这三年中,赵国粮草短缺,已经饿得要坚持不下去了。此处引入一个成语,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赵国有位名将廉颇,上学时候都学过负荆请罪这段。战争持续三年,廉颇采用防守策略,赵国二十万大军已由于经济消耗和饥饿快要不战自败了,之前的阏与之战,赵国的另一位大将赵奢曾大败秦军,使得赵国存在了一丝侥幸,并且还认为虎父无犬子,赵奢这么厉害,那他的儿子赵括一定不逊色于他的父亲。当然赵王也是无奈,眼看着大军不战自溃,还不如大胆一试。于是用赵括代替了廉颇。谁知这个赵括只是个嘴上厉害的主,理论知识掌握得一套一套的,完全没有实战经验,并且赵括还夜郎自大,觉得自己一定能胜,必定这理论知识学得好,但是他并不知道在经历了好几个朝代后的明朝,有个哲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没有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赵国更换主将的同时,秦国也没有闲着,偷偷将主将换成了武安君白起。
白起面对这么个高傲自恃、鲁莽轻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的对手,决定使用个小计谋,引敌人自己送上门。白起假装后退诱敌,分割围歼赵军。他让一小部分前锋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刚刚开始进攻时,就假装败退,将赵军吸引进秦军的包围圈,再从两侧出两支奇兵,一支轻兵约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道赵军背后,突袭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此时的赵括还觉得自己挺厉害,一个劲儿地进攻,不曾想四十万大军全部被围,再加上士兵们饿着肚子在打仗,赵军大败。战争非常残酷,四十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四十万降卒是什么概念,我们现在一个县的人数也不过几十万,而且这四十万降卒全部都是青壮年。司马迁在《史记》中简单说起了白起为什么会杀40万赵国降卒,是“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恐怕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长平之战对于秦赵都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秦国也是倾其所有,秦国和赵国对持三年,赵国粮草短缺,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硬扛着。秦国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40万的赵国降卒。杀降对于白起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他也是左右为难,杀降不光彩,不杀放掉40万降卒,那就意味着,这场生死战几乎是白打了。长平之战,赵几乎将近灭国的边缘。
通过这几个著名战役,来总结下“战神”白起的用兵特点。
1、围歼战术
白起作战从来不把攻夺城池作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敌军主力为目的的思想。为达到歼灭战的目的,强调用兵神速,看准时机对敌人进行猛攻。“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在作战之前对敌情分析透彻,同时通晓兵法,还有地理天文综合素质极高,并且性格沉稳,在对方沉不住气的时候能够看到大局观,融会贯通,并不是死用兵法,而是变化莫测。“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3、审时度势
《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记载了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对话,白起谏言“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想乘胜追击灭赵,奈何当时的秦相范睢因收受韩赵重金贿赂,以秦军疲惫急待修养为由向秦昭襄王进言停战,最后韩割地恒雍,赵割地六城,从此范睢与白起结下了仇怨。在不久之后,因攻赵邯郸之事,白起因病未出,范睢借此机会进言,使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间产生嫌隙,最终白起被赐死杜邮,一代“战神”从此陨落。参考文献:
《史记》(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岳麓书社-08-01
《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中华书局-06-01
喜欢小宁子的同学可点击在看或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