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令人费解的战争。
齐国大将匡章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与秦国展开激战。秦国在三国联军的连续攻击下,节节败退。匡章趁胜追击,直捣秦国腹地,攻破函谷关,成为战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深入秦国腹地的壮举。
然而,随着函谷关的攻破,接下来的事件却令人感到诡异。史书上对于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后的记录,几乎空白。唯一的记载是,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割让了函谷关以西的一部分土地给三国,三国就主动撤兵。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人的名字让人觉得神秘而又奇特。他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牛人,名叫匡章。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此战之后,匡章竟然在历史上直接消失了!
尽管他一生历经三代齐王,领导齐国军队打了数场直接影响战国局势的战争,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甚至后来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没有给他单独做传记。
匡章为何如此神秘?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攻破函谷关之后,这位战国时代的绝世名将到底去了哪里?司马迁为何对他的记载如此慎重?
让我们通过推理,来揭开这个历史谜团。
匡章,这位战国时期的杰出将领,其生平事迹虽在史书中留下的线索有限,但我们仍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略窥一二。据史书记载,匡章早年曾在魏国学习,并成为孟子的学生。
他的早年经历如同一个时空旅行者,出现在那个时代。虽然关于匡章早年的具体经历史书记载不多,但在《战国策》中却有一件与他相关的事情。
匡章的父母关系紧张,他父亲甚至经常家暴母亲,最终导致母亲死亡。匡章在长大后面临两难选择,既不能忘记母亲的冤屈,又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
他可以选择向父亲复仇,但可能面临弑父的后果;也可以选择不复仇,但可能会被认为不孝。最后,匡章选择了以儿子的身份重新安葬母亲,但仍然受到了指责。
在百家争鸣的年代,虽然诞生了许多璀璨的思想文化,但也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确实也有一些无脑的喷子。如果他们活在现代,估计很多都会成为网上的键盘侠。
所以,匡章最后选择了无所作为,既没有为父报仇,也没有收敛母亲的尸骨。匡章选择放下过去,专注于现在的生活。
但即使这样,后来去齐国做官的时候,他还是受到了一些喷子的批评,说他连母亲的尸骨都没有收敛,这是不孝的行为。
不过,幸好齐威王没有被这些喷子影响,他看到了匡章的才能,重用了他。而且,作为老师的孟子也表示支持,他认为匡章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孝道。
原来智者和喷子之间还是存在显著的差异。自齐威王重用匡章以来,这位智者就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未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智慧将直接塑造战国历史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匡章被重用之时,战国时期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已经开始了改革,如商鞅变法和邹忌变法。而在这位智者受到重用十年之前,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大获全胜,彻底打败了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随后成为了顶级强国,具备冲击霸主地位的实力。
不过,那时齐国先前的猛将,如邹忌、孙膑和田忌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孙膑已经归隐,田忌因为高层斗争去了楚国,而邹忌可能已经去世或者即将去世。
可以说,这些超级猛人的消失为匡章创造了机会,让他们能够在齐国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匡章或许无法获得领导齐国军队的机会。
公元前年,齐国与魏国在徐州举行会盟,相互尊对方为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徐州相王事件。这件事对于战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削弱,诸侯国开始纷纷称王。
对于匡章来说,这次相王活动使他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在徐州相王的时期,齐国和魏国两国为了维护各自相王的合法性,分别派遣了一位最优秀的智者进行辩论。在现代看来,一个国家的实力足够强大,称王似乎不需要任何手续,然而在战国时代,只有实力强大并不足够,还需要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场辩论中,齐国派出的代表是匡章,而魏国则是名家开山鼻祖惠子。关于这场辩论的详细情况,史书记载的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在这场辩论中,匡章代表齐国与惠子进行辩论,并且没有败下阵来。
在辩论后的不久,匡章以他强大的理论基础,为齐国争取到了王位的称谓,齐威王也因此顺利登上了王位。而匡章自己也因为这场辩论一战成名,进入了齐国的高层。
然而,有关他在齐国内部的升迁和所做的事情,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史书中对此几乎没有记载。直到公元前年,秦国进攻齐国,齐威王直接任命匡章为齐国军队统帅,负责抵抗秦国的入侵。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匡章原本是儒家弟子,没有受过兵家的训练,而且他的成名之路也是通过辩论。这说明匡章一开始更像一个传统的儒家学者,而不是一个擅长武将事务的人。
在过去十多年里,匡章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经历使他由文转武,并赢得了齐威王的信任,甚至能够统领军队抵抗秦国。
接下来,他领导的这场战争更有趣了。当时,秦国之所以远征齐国,是因为复杂的外交原因。秦惠文王在位,秦国经过秦孝公时代的变法,已经崛起。
与此同时,齐国也开始在东方崛起。在此战之前,楚国首先攻击中原腹地的魏国,魏国被击败。接下来,秦国为了争取魏国的投靠,帮助魏国击退楚国。
楚国看到秦国开始帮忙,自知打不过秦国和魏国联合,于是转而去打东边的齐国。因此,秦国看到有机会帮助楚国攻击齐国,自然不会错过,立即与楚国出兵攻打齐国。
原来那个时代,合纵连横的事情繁多,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过,最终秦国决定进攻齐国,长途跋涉,通过韩魏两国的领土,对齐国发起攻击。
为了在异地作战中保证后勤补给,秦军采用各种方式在当地争取民心,并欢迎齐国百姓加入秦军。然而,匡章巧妙地利用了秦军的这个举措,发现了秦军的弱点。
接着,匡章让许多齐国士兵秘密渗透到秦军中,准备内外夹击。当战争爆发时,齐军里应外合,使得秦军陷入混乱。
最终,匡章凭借一战之力,成功击败了秦军。这场战争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遭遇的最大失败。
尽管匡章首次领军便取得出色战绩,实属不易。若我们深入剖析整个战局,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端倪:匡章的计谋并不高明,但实施起来却极具挑战。
一旦有个别齐国士兵为私利背叛,其余士兵便可能遭受牵连。所以,匡章的计策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所有潜入的齐国士兵都恪守职责,无一人背叛。
这并非易事。然而,匡章最终成功了。这充分显示他治军手段的高超,能确保部下潜入敌方,同时确保其无一人叛变。
若在近代战争史上,或许还有可能实现,但在古代,这只能证明匡章的治军手段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匡章,一个曾经的儒家弟子,突然成为齐国的顶级武将。他如何在十一年里完成这种转变,无人知晓,因为史书对此没有记载。
然而,这次战斗让他声名鹊起,成为商鞅变法后第一个打败秦国军队的人。不久,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虽然在成语故事中,齐宣王被描绘成一个愚蠢的国王,但在正史上,他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齐王。
齐宣王即位后,更加倚重匡章。作为齐国内部的头号猛将,匡章的人生在齐宣王登基后的第七年迎来高光时刻。当时,燕国内部发生内乱,相国和太子争夺王位继承权,导致国家内战。
紧挨着燕国的齐国趁机率兵进攻燕国,攻城略地。由于之前燕国百姓深受相国祸害,当齐国军队到来时,很多燕国人直接投降,甚至欢迎齐国军队的到来。
匡章当时正是统帅齐国军队,进入燕国的将领。
匡章领军燕国,史书记载详尽,齐军攻下燕都不到五十天。燕国局势危急,齐军若能团结一心,乘胜追击,燕国或许可收归囊中。
遗憾的是,齐国内部有些贵族自私自利,趁机劫掠燕国,导致燕民抵触。燕民反抗齐军,战国七雄也借此插手,协助燕国复国。
匡章虽拼尽全力,但最终未能吞并燕国,只能带着失落返回齐国。
历史如果回转,匡章的战败可能改写战国历史的走向。齐国有可能通过吞并燕国统一天下,但贵族们的短视和对匡章的污蔑,使得他承受了战败的责任,十年间没有再战。
直到公元前年,匡章再次领军,与韩魏两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进攻楚国,这可能是齐国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河南省泌阳县,一场持续了六个月的战争在双方之间激烈进行。史书详尽地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斗策略和双方的计谋。
最终,匡章利用楚军的疏忽,成功偷渡并袭击了楚军大营,消灭了楚军两万精锐,甚至包括了楚军的大将。这场战争使得齐国的力量更加强大,不仅从楚国手中夺得了大量土地,还迫使楚国将太子送到齐国,与齐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东方的秦国。
匡章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成为了齐国历史上的光辉一笔。然而,齐宣王去世后不久,齐湣王继位,他仍然信任匡章,并让他继续担任齐国的大将。
在齐湣王登基三年后,函谷关之战发生了,这场战争充满了神秘和不确定性。
齐湣王登基初期,出于对孟尝君过于强大的担忧,派遣他前往秦国。此时的秦国,由秦昭襄王统治,他的母亲宣太后过于强势,导致外戚势力强大。
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襄王为了对抗外戚,让他担任丞相。然而,秦昭襄王很快就开始怀疑孟尝君是齐国的间谍,对秦国不利。
于是孟尝君被迫逃离秦国,形成了著名的“鸡鸣狗盗”成语。回到齐国后,齐湣王坐稳王位,不再担心孟尝君的威胁,于是任命他为相国。
孟尝君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秦国复仇。
在孟尝君的外交努力下,齐国、韩魏和赵宋四国组成了联军,共同攻打秦国。匡章作为联军统帅,率军攻破了函谷关。
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三年,联军在攻破函谷关后,继续北上进攻盐氏城。然而,史书对于此事的记载十分模糊,存在许多矛盾之处。
按照孟尝君的记载,联军在攻破函谷关后并没有直奔秦国腹地,而是选择北上攻击盐氏城。函谷关位于今天的三门峡市,而盐氏城则位于山西运城市,两地之间虽距离较近,但盐氏城位于函谷关的北方,而秦国的腹地咸阳则在函谷关的西方。
五国联军成功攻破函谷关后,为何不直接进攻咸阳,而是选择北上呢?这在地图和战事上看起来都显得不合理。尽管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多种解释,最合理的一种认为盐氏城是秦国最重要的产盐区,对秦国的经济命脉至关重要,而且离函谷关很近。
因此,三国联军占领盐氏城是为了避免战线过长,同时对秦国造成重创。接着,秦国开始向五国联军求和,并将山西临汾西南的武遂给了韩国,封陵给了魏国。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杨过和郭襄首次相遇的风陵渡口,就在这里。然而,作为联军主要力量的齐国并未从中获益,秦国也没有割让土地给齐国。
因此,齐国选择了退兵。
在战国时期,秦国曾经被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然而这段历史却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让人不禁感到好奇。据孟尝君的传记记载,秦国通过与联军议和后,掉转方向进攻燕国,因此错过了消灭联军的机会。
然而,这段历史的详细经过在史书上记载得却很粗糙,甚至连联军如何攻破函谷关、匡章在这场战争中的指挥方式等都未留下详细的记录,让人感到十分诡异。
匡章,这位战国时期的牛人,攻破了函谷关后却神秘消失了。史书上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连司马迁也没有为他单独做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历史记录的原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传统,但因为立场不同,同样的事件在不同国家的历史记载中可能存在很大偏差。
对于秦国来说,攻破函谷关是巨大的耻辱,秦国史官不愿意详细记录这段历史。有趣的是,就在齐国撤兵两年后,杀神白起升任左庶长。
白起在担任左庶长时,虽然齐国已撤兵,但韩魏两国依然封锁了秦东出的通道。白起掌权后,带领秦军成功突破韩魏封锁,为他后来升任秦国主帅打下了基础。
因此,许多历史学家怀疑,在五国联军攻打秦国时,许多名将曾与匡章交手。因为他们的存在,匡章虽攻破函谷关,却未能深入秦腹地,最后无奈撤兵。
这些名将在匡章面前并未取得明显优势。对于这些“黑历史”,秦国史官不愿详细记载。然而,其他国家的历史中可能会详细记载。
尤其是在齐国的历史中,匡章这段经历可能会被特别突出。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焚书”行动,销毁了六国编撰的所有史书,此后大家皆以秦国记载的历史资料作为主要参考资料。
匡章的传奇一生,尽管在史书中记载寥寥,但仍然值得一提。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战国时代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将军。
虽然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但他足以与之并列,成为第五名将的有力竞争者。他的生涯,充满了奇妙的转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
孙膑、吴起等人在军事领域或许也有着不俗的成就,但他们或是更接近于军师,或是更像改革家,而非单纯的名将。
相比之下,匡章因攻破函谷关这一战绩,有望冲击第五名将的宝座。此外,据后世史学家推测,西汉末期那位凿壁偷光,最终成为宰相的匡衡,可能就是匡章的后人,因为匡衡的祖籍就在齐国的东海郡。
然而,由于现有的匡章史料较少,我们无法确认这一猜测。至于为何在攻破函谷关后,关于匡章的记载突然中断,原因很简单:匡章当时已经是一个老将,经历三代齐王后,年龄应该已经很大,很可能自然死亡。
然而,在秦国的史书上,肯定不会记载给秦国带来巨大耻辱的齐国将军的去世。
遗憾的是,虽然成功攻占了函谷关,但匡章未能率领五国联军继续向西进发。如果当时匡章带领五国联军一路打到了秦国腹地,甚至对秦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战国的历史结局可能就会变成齐国最终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