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带着女儿洗漱,为小姑娘挤好了牙膏、倒好了水。
本想着锻炼女儿的自理能力,让她可以学着独立洗漱。
没想到,她刚准备离开,女儿就追了上来。
还边哭边喊:“妈妈,妈妈,你别走……”
粘人的孩子,很多家庭里都有。
去哪里,都需要爸妈跟着,自己的视线里,爸妈一分钟也不能离开。
一些家长,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觉得这是孩子爱自己的体现。
但一些家长,却觉得,太过粘人,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他们会担心,过分依赖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太缺乏安全感了,长大后会不会独立性很差。
其实,当你的孩子开始变得粘人,不必害怕,这只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视频。
有个小男孩,怎么也不想上幼儿园。
一开始,妈妈还以为是自家孩子懦弱,不像其他小男孩那般勇敢。
就训斥他,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样子,不能总是待着妈妈身边。
男孩虽然啥也没说,但厌学的情绪,却越发严重。
不得已,妈妈去咨询了心理医生。
这时候,她才知道,原来,小孩子在刚离家时,是会出现“分离焦虑”的。
在心理学上,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家人分开,而引起的焦虑不安。
通常发生在学龄前。
这时候,孩子开始尝试接触幼儿园等外界社会,当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后,他们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落差感。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曾表示:
人类最根本的焦虑就是源于诞生时同母亲分离的原始焦虑。他认为,儿童其实不怕黑暗,而是害怕黑暗中所爱之人离去,而当儿童确认所爱之人就在身边,那么他的安全感就回来了,恐惧也就消失了。
孩子黏人,就是为了寻找妈妈在身边的安全感。
这一切,如果发生在3岁之前,是很正常的。
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是属于“共生关系”。
饿了被喂饱,哭了被安慰,困了被安抚入睡……
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发展出了“安全依恋”关系。
孩子天然会想要靠近父母,去他们那里寻求安全感。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六七岁这样的学龄期,还很粘人,就要想想,孩子是太慢热了?还是社交能力发展有限?
作为家长,不能太把孩子的粘人当成回事儿,但是也不能不把孩子的粘人当成回事儿。
而是应该对症下药,陪着孩子一同成长。
刚认识阿昕时,觉得她是个尽职尽责的母亲。
因为,她不管说什么,都能绕到自家孩子的身上,她不管做什么,都围绕着自家孩子来展开。
只是,看见她家小姑娘后,却发现,她把女儿养得太胆小了。
以致于,这姑娘,每次见到其他人,都会躲到她后面。
不管见了几次,都不敢上前打招呼,更不敢和别人有其他形式的互动。
一开始,以为女孩是单纯社恐、或者性格内向。
但阿昕说,在家里,小姑娘却是另外一番表现。
话多到不行,对她的情感需求也十分旺盛。
只是,从出生到现在,女孩基本上都没啥同龄的朋友。
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她来作陪。
其实,像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由于没有和父母分开过,所以他们天然对外界环境和陌生人有一种畏惧心理。
所以,他们看起来畏畏缩缩、不够大方。
这一切,其实都是出于孩子的自我保护。
这时,家长或许会担心,这样的胆小,是不是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也会害怕,他们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社会化。
所以,一心急,就会出手打骂孩子。
只是,对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我人格的孩子来说。
这种责怪,不仅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还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为巨大的羞耻感。
作为家长,可以先与孩子沟通,或者观察他的习惯。
这样的阶段,对大部分孩子而言,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他们粘人,只是想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
而坚定的爱和支持,才是他们可以健康成长的前提。
包容他,支持他,选择适合的方式,陪着他一起成长,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每个人,成长路上,都在不断寻找安全感。
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幼年时期,用爱给他们支持,用科学的方法帮他们成长。
具体怎么说,我们一起来看看。
1、帮孩子找同龄社交圈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内心感到踏实的孩子,肯定是被多元关系所滋养着的。
他们不仅能从父母的爱里感受到安全,也能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善意。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用科学的步骤,帮孩子加入同龄社交圈。
比如,带着孩子去公园,看到一群小朋友正在玩耍。
但是,你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加入。
不要给他们贴上胆小的标签,也不要抢着做他们的发言人。
而是可以帮他们找到与其他孩子的共同点,引导他们加入。
你看,那个小哥哥在玩飞机,你是不是也喜欢,你可以拿着自己的飞机,去和小哥哥一起玩呀。这样,既可以让他们观察世界,也可以让他们学着与陌生人互动。
2、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
现在,很多父母都喜欢带着孩子到处旅行。
旅行,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胆量,还能让他们看到更为多元的世界,培养他们更加开阔的内心。
要知道,小孩子天然是用感觉来做评判的。
在活生生的世界里,他们不仅能看到山川湖海的壮阔,还能看到人类社会的差异。
当课本上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共鸣后,孩子也会变得勇敢起来。
他们不会再觉得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一切。
他们也不会把爸爸妈妈,当成唯一的依靠。
而是在旅行中,与纷繁世界产生了自然的链接。
有时候,不用走太远,家门口的公园,郊区的露营基地,还有博物馆,都是很好的选择。
3、让孩子独立去做决定
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喜欢帮孩子做决定。
小到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大到交什么朋友,走什么路。
这样虽然减少了风险,但是也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
而聪明的家长,往往都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
比如,带孩子去商场,让他们自己选择衣服。
这样,不仅可以帮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让他们自己选择食材。
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看到琳琅满目的食材,还可以让他们明白所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小事儿独立起来,在大事儿上才能不胆怯。
《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确,真正的爱,不是享受一时一刻的亲近,而是学会长远地为孩子考虑。
让粘人的孩子学会独立,让懦弱的孩子学会勇敢。
既需要父母的包容与爱,也需要家长的方法与放手。
点亮文末,愿你和孩子一起,学会成长,一起进步。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