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望这个称呼的得来我想只有你狄仁杰最清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www.t52mall.com/
姜太公还有太公望、吕望、姜望、周望、师望、吕太公望等称呼。这些称呼都离不开“望”字,可以知道“望”也是姜太公的一个名号。在先秦典籍及后世的史籍著作中,经常见到“吕望”这个称呼。《荀子》:“召公、吕望,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吕氏春秋》曰:“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用这个称呼:“及文王为西伯,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淮南子》中更是多次用到“吕望”这一称呼。刘向《说苑吕望》:“吕望钓于渭滨,获鲤鱼,剖腹的书曰:‘吕望封于齐’。”班固的《汉书》中也经常用到“吕望”,《汉书艺文志》在“《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后注曰:“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1《孔子集语》谓:“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孟津。”“师望”、“姜望”和“周望”这三个名字则很少见。《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隋书经籍志》:“《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班固的《答宾戏》:“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望,来源于“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这样解释“太公望”这个称呼的来历的:周文王出猎之前算了一卦,卦面的结果是:“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也就是说,此次打猎会遇到人才。果然在渭水之阳遇到了姜尚,通过与之交谈,于是以为遇到了先君太公所希望的人物,可以让周朝振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这个称号中的“太公”,是指周朝先君太公;“太公望”是说吕尚就是先君太公所希望得到的振国兴邦之人。对于这个解释笔者有自己的见解,《史记》虽说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但同时也因为是纪传体而有文学性的特点,仅凭这个唯一的带有文学性的记载而无其他文物考证、史料典籍记载就武断的认为“太公望”这个称呼如此而来有些轻率。日照姜太公研究院院长李建义考证了太公望这个名字的由来,认为“太公望”是复指合成词,是由“姜太公吕望”省略而成。据笔者愚见,“太公望”中的“太公”应理解为齐太公,“望”是齐太公之名或者是字。其实,早在清代崔述的《丰镐考信录》中就对传统的解释提出过质疑,他认为:在《孟子》、《春秋传》中都是直接称“太公”,如果“太公望”像司马迁解释的那样,那又怎么会去掉“望”字,直接称“太公”?所以,笔者认为“望”是名字。这个名或字很可能是他辅佐周文王之后,周文王赐的名或字,来表达对他的尊敬。“太公望”这个称呼在典籍和史书的记载中出现很多。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太公望东封于齐。”《史记》:“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他如《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等史书中也多次用“太公望”这个名字。籍文献中出现的最早的称呼。《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牧野之战时这样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中司马迁也多处称“师尚父”或“尚父”。《汉书·地理志》中也用了同样的称呼:“齐郡临淄县,师尚父所封也。”关于“师尚父”这一称呼,《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毛亨传解释说:“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郑玄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1西汉刘向在《别录》中也有同样的解释:“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号也。”可见,“师”是师法、效仿的意思;“尚”为崇尚、尊重的意,是对姜太公的敬称;“父”是古代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尚父”并不是他的名字,而只是一种尊称。如《史记》:“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蔡邕:“昔武王受命,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为尚父”等,历代诗词中,也经常见到“尚父”这个称呼。后世也将“尚父”写作“尚甫”,如班彪的《冀州赋》:“想尚甫之威虞,号苍兕而明誓”。“尚父”也单称“尚”,所以先秦两汉的文献中还有好多用“吕尚”这个称呼。比如,《竹书记年》中有“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毕,得吕尚以为师”之说,《鬼谷子》中有“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他如《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也多次提到“吕尚”。汉代刘向的《说苑》中也出现过“吕尚”这一称呼:“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又因为吕尚姓姜,所以有的文献也称之为“姜尚”;同时他又是齐国开国之君,所以又称“太公尚”。文献及诗词中亦有“吕尚父”、“周尚父”的叫法,如清华简《耆夜》云:“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唐代崔儒的《严先生钓台记》:“则吕尚父不应饵鱼”;宋代孟宾于的《磻溪怀古》:“良哉吕尚父,深隐始归周”;宋代陈若水的《沁园春·寿游侍郎》:“肯又抛渭钓,似周尚父,且来洛社,作宋耆英”等。至于“师”这个字,刘向在《别录》中解释为学习、效法的意思,与笔者理解相同。而唐代的司马贞认为“师”是老师的意思,“尚父”是官名。他说:“武王号为师尚父,则尚父官名。”这一说法与姜太公在西周初年的历史记载不符,有值得商榷之处。《庄子》载:“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太)师。”《诗经》、《毛诗正义》等典籍中也都有相同记载。《周礼》记载,师是官名,为中大夫,列旅(下大夫)之上、军(卿)之下。《通典·职官》:“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说“立为师”,就是任命他担当“师”这一官职。对“师”这个官职的职责所在,不同的文献的解释也不一样。贾谊《新书傅职》谓:“天子不谕于先圣人之德,不知君国畜民之道,不见礼仪之正,不察应事之理,不博古之典传,不僩於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天子学业之不法,凡此其属太师之任也。古者齐太公职之。”贾谊认为太师是太子太傅一类的官职,是晓谕太子德行的老师。而实际上“师”包含的意蕴不仅于此。《詩大雅常武》说:“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逸周书克殷》、《竹书纪年》、《史记》等诸多文献中也记载了姜太公不仅出谋划策,也作为军事统帅出征的事例。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说:“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并记载了“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既然是“文武师”,那么“师”的概念就包含了军事统帅和王者导师的双重意涵。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伦信教授在他的文章《先秦“师”概念的发展及其教育意涵的获得》中也阐述了这个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