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神妙莫测的捭阖术,让一个岌岌可危国

01东周谋士颜率两次说服齐王

在战国时期,东周有一个谋士叫作颜率,用鬼谷子的捭阖术两次说服齐王,牵着齐王鼻子走,进退自如,非常了不起,让人肃然起敬。

故事是这样的,秦国为了想要东周的九鼎,发兵攻打东周。那时候秦国士兵已经打到都城了。东周的君主不知所措。因为那时候东周的实力远远不如秦国,所以东周王非常焦虑。东周有一个谋士叫颜率,他对君主说,大王不必忧虑,我有办法。他说要把九鼎送给那时候实力比较强大的齐国,让他出兵援助解围。齐国君主却没有想那么多,他乐此不疲。于是帮东周解围,秦国的士兵就都撤退了。

当齐国向东周要九鼎的时候,东周的君王又焦虑了。因为九鼎作为国之重器,在那个年代,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镇国之宝,不能轻易的拱手送人。那怎么办呢?谋士颜率对君主说,大王不必焦虑,他有办法去说服齐国的君王。

颜率见了齐国的君王,运用鬼谷子的捭阖术,终于让齐国君主打消了要九鼎的念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02捭阖术的妙用

在这一故事中,颜率和齐王说了两次话,就在这两次对话中,颜率领略到了捭阖术的要领。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他说的那两段话。

初次他去劝说齐国的君王,援助自己的国家时说,“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

意思就是说秦国残暴无道,来攻打我们东周,我们也商量了,把九鼎给秦国还不如给大国呢,如果你那边能出兵援助,不仅可以留下美名,还能得到这么贵重的宝物,用来号令天下。

他给出了两个理由,一个是美其名,一个是厚其实。所以从这句话的侧面也可以看得出来,颜率是做准备工作的,齐国的君王也是一个贪名好利之徒,颜率抓住了这一点。体现了捭阖术中的阴阳学,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先从好的方面去说服,用显名和财利打动对方,让对方觉得占了便宜,和那些有财富,有地位,有权势的人说话,要用他的尊荣,显名,财利等说动对方。颜率以显名和财利为“捭”,来让对方“阖”。

颜率先用捭阖术的阴阳学中的“阳”,名誉和财利,还有一个隐蔽的暗示,他说,我们是小国,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给秦国呢?因为秦国不如齐国强,这在鬼谷子的理论中叫做飞箝术,原理是故意放低自己,赞扬对方,给对方戴高帽子,让对方的戒心解除,他的意图就会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箝住对方。颜率非常有技巧地赞美齐王,然后抬高他的声誉,暗示齐国国盛兵强,秦国对他们来讲就是小菜一碟,颜率不露声色地夸奖,以获得齐王的好感。

整个过程很隐蔽,没有说出东周的真实想法。正所谓,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意思就是说,颜率对齐王非常了解,知道他喜欢听什么,讨厌什么,然后去说他很在意的事情,马屁拍得恰到好处,这就是飞箝术的妙用,先顺着他的喜好,然后再控制他,让他愿意帮东周解围。这也是下套的开始,也是这个局的起点,隐蔽性做得很好。

其次他劝说齐王打消要九鼎的念头时说,“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这句话的意思是东周靠齐国发兵相救的义举,才能使全国上下能够保全,所以东周愿意献出九鼎,但是不知道齐国运回九鼎时要走哪条路呢?

颜率刚开始就很清楚地知道,齐国没办法运回九鼎,这叫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要使对方听我们的,就用捭的方法,对他的虚实情况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清楚之后,就用阖的方法来确定对方的实情。齐国的实际情况是,九鼎太大,齐王动用全国之力也没有办法运回齐国。

但是他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用迂回战术,先感谢齐国的义举,然后说愿意将九鼎献给齐国,试探他运送九鼎要走哪条路。这叫审定有无与其实虚弱,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意思就是说先弄清对方的虚实,看对方有没有能力运回九鼎,了解清楚对方能力的情况下,就顺着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实力。所以先抛出了一个问题,所隐含的意思是,配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九鼎很重,很大,从东周到齐国,可能遇到其他国家互相争夺,没到齐国就被抢了。之所以问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说。在反应篇中这叫钓语,所谓钓语就是隐瞒自己的意图,故意说一些启发性或者试探性的话,诱导对方说出实情。

所以接下来齐王接连两个回答,向梁国借道运送到齐,向楚国借道运送到齐。颜率都说不可以,梁国和楚国对九鼎已经谋划很久了,恨不得早点占为己有,他们都想得到九鼎,称霸诸侯,闻名于世。如果经过他们的国家,他们肯定不会放行。所以颜率早已心中有数,这叫做,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意思就是说暗暗的排查对方所说的话,然后根据已知的情况,反问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实力如何,还能了解到他的想法。可以想象得出,颜率当时听到齐王的回答,心里乐开了花,因为这在他的意料之中,齐王已经掉进进了颜率设下的圈套里。齐王也没有想到其他的好办法,他会听颜率的意见。所以齐王接下来问那该如何运送到齐国呢?齐王的这个问题,颜率的钓语术也算成功了,所以接下来他说了一番话,作为收网。

03颜率的分析

颜率分析说,“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意思就是,我们也在为你考虑,因为这个九鼎,它不像是手机呀,像包包啊之类的东西能够揣在怀里,用手拿着,用胳膊夹着,然后带到齐国。更不像鸟群,像乌鸦一样汇聚和飞来,也不像兔子狂奔,像骏马一样飞驰,一下子就能来到齐国。过去那些诸侯为了得到九鼎,要九万人才能够搬得动,人员轮流起来,也要动用了全国上下八十一万人,要使唤很多的士兵和工匠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器械,还有其他一些辅助的工具,就不计其数了。现在你动用那么多人,你从哪条道路运送呢?所以我也私下为你考虑过这件事啊。

九鼎的珍贵就不必多说了,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是先帝留下来作为镇天下的法宝,古代人的理解是,谁拥有九鼎,谁就拥有天下的一切。在战国时期,别说齐国,就算把东周的老百姓加在一起,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去搬运这样一个大鼎,估计这个九鼎和一栋楼一样大,按照当时的交通工具,搬运要经过山川,河流,湖泊,甚至沼泽,还要经过那些虎视眈眈的国家,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颜率回答这段话说明了他足够地了解齐国的国情,也足够的了解齐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所以这都是在他的意料之中,可以想象他对自己多么胸有成竹。

可以想象得出,齐王顿时恍然大悟,知道已经中计了。然后他说,“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意思是,你是不想送我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他已经知道整个计谋的来龙去脉了,他都掉坑里了,语气中带着愤怒。东周刚开始就没有送九鼎给他们的打算,只是让齐国帮忙解围,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后,就撇下不管了。

颜率知道齐王看出了他的计谋,他说,“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意思是,我们是小国家,怎么敢欺骗你这样的大国家呢?你做决定吧,你们从哪条道路来运送九鼎到齐国,我们东周正在等着你的命令来准备九鼎呢。这叫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知道了对方的真实情况后,就按照对方的意愿来展开,不要反驳,只要顺从,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后来齐王的想法是,对九鼎没有想法了。

如果你是齐王,要怎么做呢?聪明的君王,可能不会马上做决定,他要从长计议,他要和大臣商量。可这个齐王就不一样了,颜率之所以这么自信,早就清楚齐王是什么样的人,虚荣,贪财,软弱,没主见,愚蠢。

在捭阖篇里,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何而必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意思就是,谈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让对方明白我方的意图。一种不公开自己的真实意图,把它隐藏起来。如果对方的想法和我方一样的时候,我方的真实想法就可以说给对方听。如果对方的想法和我方的不一样的时候,我方的真实想法就不要说给对方听了。要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还要看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的想法是相同还是不同。相同或者不同都要等待机会。要先从对方的意愿尽量满足他,然后适时而动。

如果颜率刚开始来到齐国见到齐王的时候就说,这个九鼎不能给你们了,因为运送不了,然后说了理由。结果可想而知,事情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颜率不仅掉脑袋,还惹怒齐王,有可能就会让齐国兴师动众去声讨东周。所以颜率学到了捭阖术的精髓。他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齐王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他知道彼此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他就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是顺着他的想法,去尽量的满足他。试探他的动机,放诱饵,撒网,然后收网,更深的意思是,我们很想送,就等你来要了,可是你们没有能力取回,就是因为这点,齐王打消了要九鼎的念头。捭阖术就神在这里,因为这是齐王的想法,不是颜率强加的。不要九鼎,那是齐王的事,和东周无关。所以齐王白忙活一场,得了个虚名。

通过分析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颜率在非常了解自己和了解齐国的基础上,做出成功的计谋。也就是鬼谷子说的,知之识己,自知后知人,运用捭阖术,从容不迫地,信心满满地,不负所托地把事做成,让人肃然起敬。#战国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