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编排的孔夫子以项橐故事为例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三字经》里有「昔仲尼,师项橐」之说,以此劝勉世人勤学。那么,项橐确有其人吗?项橐真的夭折了吗?孔子拜项橐为师,确有其事吗?今天,我们将抽丝剥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考察史料,最早提及项橐的是《战国策·秦策五》,原文如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甘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童,有人质疑甘罗的能力,他就说项橐7岁就当孔子老师了,而他已经12岁。言下之意,不应该因为年幼而轻慢他。正如李白诗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如果不是甘罗编故事,那么项橐的故事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流传了。到了汉代,流传更广,在《淮南子》《论衡》中都多次提及项橐。《淮南子》上说「项橐使小儿矜」「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论衡》分析,认为项橐是生而知之的人(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讬之类也),而且三四岁就开始学习了(项讬七岁,其三四岁时,而受纳人言矣),还推测后人夸大其词,说项橐七岁实际上可能有十岁了,说项橐教孔子实际上是孔子问了他几个问题(云项讬七岁,是必十岁;云教孔子,是必孔子问之)。王充的脑洞很有意思,钱钟书也曾有过类似的脑洞,他在《围城》以讥讽的语气,说有个旧文人吹嘘罗素曾向他请教问题,实际上是罗素向他问了——什么时候到的英国?咖啡要不要加糖?——这些必须由他回答的问题。说到王充,他还记录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原型。《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借此表达即便多智如孔子,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文如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而王充则在《论衡·说日篇》中记录了太阳远近的讨论,并给出了他认为正确的答案。原文如下——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查物,近则大,远则小,故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夫火光近人则温,远人则寒,故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也。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由此可知,这一讨论由来已久,在流传过程中,「儒者」的分歧变成了「两小儿辩斗」,还把孔子拉下了水。实际上,孔子与项橐的故事,也可能是这样——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添油加醋而成的。敦煌有一篇《孔子项讬相问书》变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孔子与项橐的问答。但是,这篇变文是可疑的,比如篇末有「孙景(敬)悬头而刺股,匡衡凿壁夜偷光」这样的诗句,这两个汉代才出现的典故,孔子怎么会知道呢?据考证,《孔子项讬相问书》是在《唐写本孔子与子羽对语杂抄》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以下为对比图,左边是《对语杂抄》,右边是《相问书》)。更为可疑的是,《孔子项讬相问书》中还说孔子因为说不过项橐,准备杀了他——「夫子有心煞项讬」。对此,有人还举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作为佐证。其实,杀少正卯本身就可疑。这个问题有机会再谈,那么传说项橐夭折,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在民间故事中,有两个版本,两个故事都说项橐刀枪不入,出生时脐带用铁石都割不断,但用茅草就隔断了,所以只有茅草能杀了他——第一个故事是,某国国君邀请项橐辅助,项橐不允,于是国君动了杀心,派兵却杀项橐,但杀不掉。军士逼问项母,怎么才能杀了项橐。项母坚决不说,被军士分尸。项橐将母亲尸体重合,发现少了心、肺、胆,就用找来狼心、狗肺、兔子胆安上。项母被救活后心性已变,军士再次逼问,他就把秘密供了出来。于是,项橐被军士用茅草斩杀。其后,项橐托梦给父母,将他尸体拼合,成为「小儿神」。第二个故事是,项橐名声在外,很多诸侯国都要抢他,项橐与家人躲起来避难。项橐的父母聊项橐不怕刀枪只怕茅草,被某国士兵听到,他们就把项橐抓起来用茅草把他杀了。这两个故事,就近乎荒诞,当不得真的。有人认为,两小儿辩日实际上就是项橐故事的原型,此外还有孔子路遇两个采桑女最后甘拜下风的故事,都是调侃圣人的把戏。综上所述,项橐其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孔子与项橐的问答,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项橐夭折,谁知道是真是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