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城市也空前地繁荣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各国的政治中心,不只是因为要设立政治、军事的据点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主要是作为经济中心,适应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得以兴旺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政治中心的各国都城多数仍具相当规模,但其经济功能同时得到显著的加强。此外,还兴起了一批以工商业繁盛著称的人口众多的商业城市。黄歇桓宽在《盐铁论》中所说的是西汉时期各国城市的情形,但亦可视作战国时期的情景。这些所谓“天下名都”,有的是过去列国的国都,如燕之蓟(今北京市西南)、赵之邯郸(今河北邯郸)、齐之临淄(今山东临淄)、二周(今河南洛阳)等,但非政治中心的都邑亦不在少数,如所举涿(今河北涿州)、温(今河南温县)、轵(今河南济源西)、荥阳(今河南荥阳)、宛(今河南南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等。黄歇它们之所以成为“天下名都”,纯粹是因其“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的商业优势。像这样著名的商业都会,战国时期还有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魏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的郑(今河南新郑)、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秦的咸阳(今陕西咸阳)、雍(今陕西凤翔),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寿春(今安徽寿县),卫的濮阳(今河南濮阳)等。黄歇其中最有名的是陶邑,号称“天下之中”,向东可以通向齐、鲁,西连韩、魏,北上通过卫国可联系到赵国乃至燕国,南方则可与楚、越相交通,名副其实是一个“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的商业中心。与它相距不远的卫都濮阳也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战国策·秦策》记大商人吕不韦就是濮阳人。以上战国时的城市都具有相当众多的人口而显得十分繁庶。特别是几个主要国家的都城,更是热闹非凡。如齐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一》引苏秦的话说,共有7万户人家,每家有3个当兵的丁男,合计之便有21万丁男,那里“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楚郢都的人口没有记载,但据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说,仅郢城中的和歌者即有数千,则其全城居民数之众可想而知。张仪至于其繁华程度,亦有桓谭《新论》的记述可资参考:“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蔽”翻译过来即是因为城市拥挤,早晨穿出去的新衣服,到晚上就被挤破了,说明其繁庶的程度不亚于齐都临淄。此外,作为周都的洛阳的人口亦有10万户。非仅国都,其他商业城市亦同样人数众多。如韩国的宜阳城,便有“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的规模。屈原人口的增加与城市规模的扩大是成正比的。据说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战国时则是“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此可以从考古发掘的东周列国都城为例。如临淄故城,考古发现其建筑在淄河西岸,分为大、小二城,大城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小城为其王宫所在地,建在大城的东南角上,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圆。此规模已远远大过“三百丈”了。楚怀王赵都邯郸亦由大、小二城组成,大城俗称大北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约米,东西约米;小城俗称赵王城,位于大城西南,由3座更小的城组成,略呈品字形结构,总面积约万平方米圆。燕国的国都之一武阳由紧密相连的东西两城组成,全长东西约米,南北约米。其他一些大国都城的规模大致相仿,不再一一赘举了。好了,今天小编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更多历史趣闻,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