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战国策 >> 战国策推荐 >> 读书

读书

北京正规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403/8810690.html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笔的对于从战国到唐末影响中国大势的事情的一个汇总描述。既然是对过往的汇总,毫无疑问会有很多借鉴史料,而过往很多事都是不清不楚的,这是其一。既然是人编辑的,毫无疑问会对史料有取舍,这是其二。但上述不影响其书的地位和影响。对于长篇经典,今人要做到通读很困难,要做到通读并消化更加困难,至于做到前两者后再有输出更加难。我们常说要读就读原著,要读就读经典,这是没错的。但是在你消化能力不够,或者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读一下别人的赏析分析版也是一种选择。很务实的选择,不丢人,就像小时候消化能力不够,爷爷奶奶把食物咀嚼了喂你一样,很正常。资治通鉴市面我看到的有台湾柏杨的全译,新晋的两位大神华杉和熊逸也在做这个工作。在把三人的都粗浅看过后,我的感觉是柏杨:以原书为本,加了人性本恶的点评。华杉:以原书为本,加了如何在现实中运用的点评。熊逸:以原书为纲,不断旁证引博,尽力在核对各种史料,比如战国策,史记,并结合作者当初所处状况在努力给出原型。有没有前两者的现象,也有,但是更多的是提出证据,建议考虑。文章很啰嗦,很长,有点散文的意思。据说,柏杨化了十年写成。又据说,华杉每天早上抽出时间写,华的目前已经接近完成。熊的目前只到秦国末期,接近汉初。没错,普通人读这类书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启迪,以更好在生活。所以我不否认华杉。但是你如果想更多一层思考的话,找出各种事件的关联并能更加有效的运用自如的话,可能还是要细细琢磨熊的。简言之华给出了what和how.而熊对what的兴趣不多,更多的聚集在how和why上面。而对于读者而言,该专注什么就选什么,仅此。个人会给予熊专门的时间,给华零碎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