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读过的历史书二

北京中医皮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161410.html
如果读过第一篇所说的一些书,会有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积累,下一步就可以展开很多阅读的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是原版的历史原文著作,这些才是真正的大部头书籍,内容深奥,文字难懂,当然内容也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这一篇主要介绍相关内容。

历史原著也有非常多种,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文白对照,和上文所说的历史书选读比较,这次是书籍的全貌,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因为有白话文作为参考,也是比较容易读懂的,只是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包括一些表述的习惯,这点需要逐步了解适应。

第二类是历史原著简体本,其特点是没有繁体字,也没有注释和译文,这类书一般可以作为工具书阅读,或是有比较强的古文知识功底。第三类是最深奥的,一般用不到的历史原著,繁体字,竖排本,有的书还带着古人的注释,这类书一般读者几乎接触比较少,主要用来专业研究的,这类书有点像做学问研究的文献似的。适合大多数读者的还是第一种,有些深度,也比较通俗,中华书局出了很多这样的历史丛书,值得一读,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都有。二十四史篇幅巨大,内容庞杂,普通读者不一定涉及,不过《资治通鉴》我还是强烈推荐,尤其是中华书局这一套文白对照版本,比较经典,也比较易读,《资治通鉴》这套书,精炼,简洁,重点突出,描写也很生动,很清晰的讲述了战国至唐末五代十国的历史,非常值得一读。《资治通鉴》历来是学者,读者,出版家的重点,远超过其他史书,因此版本非常多,对于普通读者,看中华书局这套书,就足够了。不仅是如今,自从《资治通鉴》问世以来,研究,注释的著作相当多,我推荐的是清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王夫之是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按年代编排,是一篇篇独立的史论,表达了他的历史观点,人物评价,有很多也和原书作者司马光不同的观点,是非常经典的史论书,而且每一篇文章都不长,短小精炼,非常见功力,但是貌似这本书很长时间没有现代学者重视,虽然有原著出版过,但是普通读者不容易读懂,也难怪,首先没有王夫子先生那么熟悉历史,也没有他那么深刻的思想,的确不容易。好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过一本,白话《读通鉴论》,使这部很有深度的书,不至于曲高和寡。说到《资治通鉴》,就不能不提到柏杨版的《资治通鉴》,柏杨先生用一种更近于白话的表述方式,全文翻译了全书,也很值得一读,不过这套书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出版很少,不容易买到。对于该书,我个人有点不太喜欢的一点,他把很多古代的文化知识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觉得有点不伦不类,比如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刘邦封周昌做最高监察长(御史大夫),”其实我觉得这个表述用反了,应该是刘邦封周昌做御史大夫(类如今最高监察长),更何况御史大夫也和最高监察长不一定完全对应,放在第一顺位是不太合适的。当然,柏杨先生的历史造诣非常高,他的《中国人史纲》写的也是很有水平,这本书会以后再讲到。对于二十四史,普通读者接触比较多的是前四史,即《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的确,这四部书,无论从史料价值,文笔,社会价值在二十四史都是凤毛麟角,高出一等。比如《史记》很多篇章都被选入了《古文观止》等文学类选集,《史记》的确是可以当做文学书来读的。我个人觉得,普通读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读原著,读前四史,《资治通鉴》这些精华,也足够了解中国历史了。后汉三国乃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相关历史书,还有一本书不可不读,《世说新语》。即使对于非历史爱好者来说,对这一时期的很多人物,逸事都多少有一些了解,《世说新语》可以说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这是一本笔记小说,记载了这一时期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风貌,每一篇都很短,少不过数十字,躲不过二三百字,可以说是很早的微型小说,其记载的大多数是有历史依据,但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所以很有价值。这本书的现代版本不太多,中华书局的足矣,因为原著也没有太深的难度,有一些基本的译注也足够了,这是一本随时可以翻看的书,轻松有趣,但也很有启发。似乎漏了一些,的确,少了先秦的史书,接下来就要讲到了。《资治通鉴》是一部按历史年代顺序撰写的历史书,一共一千多年,但是它的开头却是接着别的史书写的,因为《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特别推崇一部书,这就是《左传》。《左传》是中国历史著作的经典,也是几千年来必读之书之一,它记载了西周末到春秋末期的历史,它文笔优雅,叙事明晰,历来是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一直以来,各个朝代,包括现代以来,都有学者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注释,译文版本都有很多。之前我也提过《左传》选注等普及爱书籍,也都是其中之一。我个人觉得沈伯俊先生的译注,白话文版本是其中比较易读,质量也很高的版本,沈伯俊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历史研究专家,他译注的《论语》也是经典版本。读《左传》要有耐心,因为几千年前的社会及文化距离现在实在有点久远,别的不说,单说人名,官职等基本知识都有点复杂,难懂,不好记忆,往往是上文刚见过,但是下文却反应不过来,只好返回来再读,没办法,古今差异就是这样,好在反复多次,也会逐渐熟悉起来。说到《左传》就不能不说到《战国策》,这也是先秦历史著作经典之一,公认的说法是基本成书于先秦,由西汉刘向编订完成。《战国策》特点很鲜明,善于描写细节,文章有气势,层层递进,逻辑性强,又很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因此很生动,也产生了很多成语,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都诞生于本书,同样,《战国策》中也有很多历代传统的散文名篇,我个人觉得《史记》受到其不小的影响,描写人物,事件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战国策》也有很多版本,大概因为其文字比较通俗易懂,各版本水平比较接近,推荐还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以上提到的大概涵盖了中国历史中所谓的正史,普通读者如果能把这些读完,也可以称之为比较了解中国历史了。除了正规历史著作之外,还有一套书也不忽视,《蔡东藩通俗历史演义》。这是一部通史型历史演义小说,也就是说它上起战国末期,下至民国,一共几十册,以演义的笔法讲述了几千年中国历史,故事性更强,可读性强。历史通俗演义这种类型的书可谓源远流长,大多数书籍有很多虚构的成分,比如《三国演义》,但本套书的大多数内容都有历史依据,并非天马行空,但是本书文字上文白夹杂,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底是比较难读懂。《蔡东藩通俗历史演义》之所以从秦朝建立开始,也是向上承接了一部著名的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有名,它讲述了西周末期,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性很强,文字通俗易懂,书内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典故,流传很广。不过由于历史背景错综复杂,文化内容距离现在有一定差异,感觉有点乱,一会晋国,一会楚国,时空交换比较快,整体性不够强。因为所描述的时代与《左传》《战国策》几乎同期,有很多故事两种书里都讲到了,但是不一定特别相同,这也许就是历史著作和演义小说的区别,如同《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对希望能够真正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需要注意一下。以上这些书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其中描写了一系历史人物,以记述为主,专题研究几乎是个空白,最多不过有一些作者的简短评论,如《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面也会有臣光曰,等内容,不过发表作者的看法,算不上专题研究。虽然史书中也有一些关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的记述,但是由于作者本身也并不专业,而且在古代这些社会基础的资料也不受重视,非常匮乏,一般读者也没有必要去进行阅读。以上所说的史书内容,大多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内容非常庞杂,但是只有广度还不够,还需要深度,但是这些并非古代作者的强项,因此相关书籍显得也比较缺乏,直到近代,现代,国学大师不断涌现,使这个空白有所弥补。这些书,下一篇会谈到。yale

转发与赞赏就是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