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因为商鞅太有名,太有争议,夺走了后世太多文人士子的目光,所以秦孝公的面目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史记商君列传》中,都是商鞅在说服,秦孝公在称“善”,他的思想,他的谋划,甚至他的感情都隐在了历史的缝隙中,不见记载。但反向思考,史册中秦孝公的身影依稀,说明他没有夸夸其谈,更没玩什么帝王心术、平衡战略,而是扎扎实实干了二十多年。商鞅变法大成,秦国强势崛起,背后是秦孝公嬴渠梁以一己之力托起了秦国山川,让它免受秦国宗室贵族和落后实力的荼毒暗害。秦孝公即位元年,颁布了求贤令:“……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何为“诸侯卑秦”?《资治通鉴》记载:“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秦国地处偏僻,本就遭遇山东各国歧视(其实楚国也暗受歧视),秦国又连年征战,国力衰弱,秦孝公即位时,山东六国已经不屑与秦国为伍了。这还是第一步,再发展下去,就真如《大秦帝国》中虚构的那样:山东六国欲裂秦而分之。这本就是战国时代的丛林法则。卫鞅入秦,三试秦孝公,才确定效力秦孝公。卫鞅是法家,要的是变法的舞台,要的是施展一生抱负的天地,而秦孝公要的是强秦,强秦,强秦!卫鞅背后的男人他何以知道卫鞅变法能强秦?这便是一个政治家的睿智和精明之处。要知道卫鞅第一次变法首先是“修刑”,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史上有卫鞅为了惩罚私斗者,一次杀余人的传说,传说纵然不可全信,但卫鞅制定法律之严苛确是事实。但秦孝公不言。他在忍耐,在期待,也在等待。他要忍耐卫鞅的刻薄,在期待秦人的觉醒,他在等待卫鞅的新法起效。他了解秦人,秦人敦厚,忠诚,血性,但也因为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而好斗成性,吴起评价:“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新法实行一年,多人上告新法不好。太子也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秦孝公只是“刑公子虔”。等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建都城咸阳,变法初成,形势大好之际,“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变法有效,秦国变强,公子虔再次同新法作对,秦孝公已经不能容忍。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伐魏,俘虏魏国公子卬,魏国欺压秦国多年,这次秦国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战国策》载:“(秦孝公)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秦孝公想传位给商鞅,这一说法,引来众多阴谋论,但我觉得,秦孝公只是单纯想让秦国继续强大下去,强大到谁也打不倒。秦国强大,是秦孝公和他父亲秦献公毕生夙愿,秦献公,征战半生,秦国却越战越穷,秦孝公重用商鞅,不惜得罪秦国宗室,压制秦国贵族,赌上自己的王位,来为秦国求得一条富强之路。我不知道秦孝公具体遇到了多少阻碍,遇到过哪些挑战,但我知道变法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他列国,均变法失败甚至没有开始变法,哪怕是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历经三世而衰,皆因变法变了一半,吴起就因为被猜忌,不得已离开魏国。秦孝公最难得的是,在变法初有成效后,秦国已有新气象时,也没有停止变法;在秦人只知商鞅不知秦公,在商鞅影响力远超他时,他也坚定地支持商鞅。秦孝公自始至终只有一个信念:强秦。此心光明,一生磊落曾国藩评价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然而,实力,军事实力,哪怕到了现在也永远是强国的标准。礼让,仁义,永远是有了强大的国力之后才做的事。在我看来,秦孝公不但不诈谲,而且一生光明磊落。他劓公子虔,因为公子虔两度犯法,即便公子虔挑战他的王权,他也没有赶尽杀绝。他不像他的儿子嬴驷,算计着杀商鞅立威,来培植自己的势力;他也不像齐威王,博得了一个虚心纳谏的美名,成全了一代名相邹忌,却也大玩平衡策略,迫使田忌出走楚国;他也不像楚肃王,玩了一把连环计,先是眼睁睁看着变法强臣吴起被旧贵族射杀,又以侮辱楚悼王尸体的罪名铲除了诸多旧贵族,他的王位是稳了,但楚国也彻底丢弃了变法强国。有时候我想,信念坚定的人,大概冥冥之中会受到无形力量的护佑。秦孝公韬光养晦,邻国魏国虎视眈眈,按照一般的逻辑,强大的魏国是不会允许秦国崛起的,巧魏国大将军庞涓在两场战役中输给了孙膑,使得魏国没有实力西顾,这给了秦国壮大的时间,也给了秦孝公时间。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在位二十四年,即位时秦国风雨飘摇,去世时,秦国已虎视山东,做好东出之准备。这样一个统治者,值得尊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