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作为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小李杜之一,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www.csjkc.com/yydt/m/637.html

李商隐作为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小李杜之一,为何诗大部分都是无题?

李商隐,唐代著名的大诗人,而且还是小李杜之一,他所写作的诗歌至今还在流传。

但能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大诗人,为何却连个题目都取不出来,到最后只能“无题”呢?

其中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要想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从李商隐的坎坷人生说起。

古人说得好,“穷而后工”(处境困窘之后才能有大出息),李商隐也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

1.没落贵族,虚有其表。

别看李商隐混的不怎么样,他祖上可是正儿八经的宗室。

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连“远房亲戚”都算不上了。

因此李商隐并没有吃到哪怕一点“宗亲”的福利。

李商隐的童年生活非常困窘,大多数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困窘的生活让李商隐十分痛苦,也让他明白自己人生的不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商隐也是如此。

2.年幼丧父,家中重任一肩挑

李商隐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年仅十岁就没有了父亲。

为了补贴家用,更是为了维持生计,李商隐不得不出去帮助别人抄书。

这段苦难的经历让李尚隐很早就看透了生活的本质。

李商隐的父亲看人很准,也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个淡然耿直的人,因此才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商隐”,字“义山”。

就是以“商山四皓”的典故,寓意自己的儿子可以“天下无道而隐”。

但作为一个一个淡泊名利的“精神贵族”,李商隐最终却但由于生存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开销费用,不得不选择积极入仕。

由于李商隐是家中的长子,所以更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也让李商隐没有办法挥一挥衣袖,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权臣当道,政治黑暗。

李商隐是一个才华很高的人,因为年少成名,所以名声远扬,在当地一直很有名气。

唐朝是一个神童辈出的神奇王朝,李白、白居易都是十六岁时出的名。

而李尚隐十五岁的时候,就凭借一手好字,以及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而声名远扬。

只可惜,唐朝这艘大船已经走到了末路,所以哪怕李尚隐再有才华也很难出头。

李商隐所在的唐朝晚期,阶级固化十分严重,好在李尚隐的才华得到了白居易和令狐楚等“大腿”的认可,才让这个苦命的男人终于“修成正果”。

4.卷入党争,进退维谷。

李商隐才华出众,还得到了“大腿”令狐楚的认可,但最终仕途却极为坎坷。

原因就是他一不小心踏入了政党斗争的漩涡——牛李党争。

唐代晚期政治黑暗,官员纷纷组成政治集团,为求自保,也为了保护自己手中的权力,这些官员都选择“站队”。

什么正义、真理都成了无所谓的事情。

只有站好队,才能获得更高的权力。

为了获得地位,许多朝廷官员甚至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以再卑鄙的手段也在所不惜,只为能够击败自己的对手。

李商隐本来就是一个性情耿直的男人,对名利更没什么大的追求。

他心中所想的就是守住自己手中的“一亩三分地”,什么党政啦、争权夺利啦,李商隐一概不管。

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李商隐的最后净土还是被破坏掉了。

因为仅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和这个混乱不坎的时代相抗衡呢?

PS:李商隐入仕之旅十分坎坷,令狐楚作为他的恩师,一开始也并没有想要提拔李尚隐。

因为当时牛李党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需要的不是像李尚隐这样独善其身的“精神贵族”,而是能够进行政治打击的“疯狗人才”。

好在令狐楚父子还是看中李尚隐的实力和才华,最终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才能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得到提拔。

本来李商隐的日子也算好过,至少比童年时期的悲苦要好的多。

可上天并没有想过要放过这个苦命的男人。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本与他琴瑟和鸣,感情和睦,但由于老丈人王茂元被打为“李党”,所以李尚隐也成了“叛逆师门”的大罪人。

实际上,李商隐的老丈人一直都在外领兵打仗,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国内政治。

李商隐对此心知肚明,但这一次他却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李商隐宁愿承受骂名,也不愿意和离,更不愿意让妻子受一点委屈。

也因此,李商隐的仕途也到了终点。

结语

要是李商隐生在现代,估计他会是一个妥妥的“顶流”。

就如同现在的“顶流”演员一样,明明演技高超,甚至品德也很好,却因为自身婚姻而被大家说三道四。

在许多“无良自媒体”的眼球之下,他的一举一动就像遭到监视一样。

哪怕一个轻微的举动,都会被许多“无良自媒体”以各种目的展现出来。

而作为舆论漩涡的本人,却一直都保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娱乐圈尚且至此,政治圈却只会更加恐怖。

所以李尚隐也只好借“无题”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愤怒。

李商隐虽有报国的志向,却被牛李党人诟病婚姻。

估计这位大诗人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那就索性“无题”吧。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文:小昭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