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让秦国国富民强,从一个风雨飘摇的破败之地一跃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商鞅成就了秦国。但是最后商鞅被秦惠王车裂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同情他,为他说话呢?也许我们从《战国策》里能找到答案。《战国策》第三十九篇,卫鞅亡魏入秦,这样记载:卫鞅亡魏入秦,秦公以为相,封于商,号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法不讳强大,尚不思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数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意思是说: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任命他为相国,把商地分封给它,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贯彻,公正而没有偏私。刑罚不避让地位高的人,赏赐不偏向关系亲近的人。太子犯法时,对太子嬴驷的两个老师公孙贾、赢虔(秦孝公哥哥)分别处以刻面、割鼻子的刑罚。法令实施一年之后,掉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人去私自拾起来,民众都不取非法的东西,兵力非常强大,诸侯都害怕秦国。但是,商君量刑过重,缺少仁制,只不过是用强大的行政力量压服众人而已。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两个结论:第一,商鞅铁面无私,要求令出必行,处罚时,所有人犯法都依法论刑,不管地位高低;奖赏时,不论亲疏,一切都按照制度办事。第二,商鞅变法时,轻罪重罚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矫枉过正之嫌。变法时,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人主要是指那些王公大臣。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除爵位世袭,实行军功制,极大的消弱了贵族的权利,所以他们在变法初期百般阻挠变法的施行。太子犯错一事,就是背后的一大批王族大臣在背后搞鬼,鼓动还是少年的太子犯事的。当时太子年幼(十四岁)还不到量刑年龄,要对监护人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和赢虔进行处罚。商鞅不管他们的身份一律按法令行事,让世人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太子老师被罚刻面割鼻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非常反对商鞅变法的。只是碍于当时秦孝公的支持,他们不敢反抗。所以当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时,他们不会为商鞅求情。变法内容中“连坐法”确实让很多无辜之人受到牵连,是普通百姓恨商鞅的主要原因。“连坐法”是量刑过重最主要的体现,它是指,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邻居,都要将自己知道的罪行向官府报告,不能包庇。一人犯罪,连带五人受罚。这项规定在维护君权的层面上确实意义重大,但处罚确实有些太过严厉。相信在这一规定下,有不少无故被冤枉之人。所以,在商鞅被车裂时,百姓也都不同情商鞅。贵族大臣、普通百姓都有很商鞅的理由,那么在商鞅被车裂时,没有一个亲人粗来替他求请说话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小编这里必须要对商鞅讨个公道。历史上每一次的变革都会有很多反对声音,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商鞅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秦国国情,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能成为强国,最后统一六国吗?小编认为不会。说到矫枉过正的问题,主要还是秦国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原因。当时历经千年的世袭制,仁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很难。如果处在和平时期,也许商鞅还有选择;但是,秦国要在七国中间谋生存,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商鞅,必须要尽快富国强兵,商鞅只能选择用严厉的刑法来改变人们的习惯。也就是说矫枉必须过正。小伙们,你们觉得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