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读法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基于其政治哲学,对宋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总结性作品,其中讲述了先秦至五代的千余年历史,内容以军国大事为主,重点展示了历代君臣治乱兴衰、成败安危。但这本书卷帙浩繁,常人难免望之兴叹。

许多年前,作家柏杨曾出版过一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主要是对《资治通鉴》的白话今译,而稍作点评,虽有助于读者跨越文言障碍,理解原文,但由于书中史事繁多等原因,对一般读者来说仍然会读得茫无头绪。文史作家熊逸推出的《资治通鉴熊逸版》颇有特色,可谓是对《资治通鉴》的解读,其中第二辑内容就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讲述了从战国周慎靓王元年至秦朝始皇三十七年嬴政死去为止的历史。古籍今解向来有两种形式,以“四书”为例,一种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是注释加白话翻译,向读者呈现古籍的原貌;一种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等,是对古籍进行讲解,重在生发阐释。《资治通鉴熊逸版》大约介乎二者之间,其并不直接注释翻译,但依旧附丽于原文,但又以阐发为主,因此更偏于后者。

书中前言首先介绍了写作本书的方法论,熊逸将之归纳为“七把刀”。古人有所谓“解经”,现代则有用于解释法律条文的法律方法论。要而言之,都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掘其中的真实含义。熊逸解读《资治通鉴》,有时索隐,有时生发,但终究是文本解释。通读全书,我感觉其主要方法大约可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文献解释方法。《资治通鉴》并非第一手材料,而是司马光以编年体对前代史书的编辑采选,因此对其中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需要追踪其出处,回到其原始文献去理解。如《资治通鉴》中记载秦始皇“迁河北榆中三万家”,书中指出这段史料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将“北河”误写作“河北”,因此产生讹误。有时回到原始文献尚且不足,比如司马光采用了《史记》记述,但《战国策》等书与之记载相左,就必须对此加以辨析,从而去伪存真。进一步,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文物和文献,这为我们提供了司马光所未见的新史料,利用这些就可以对《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加以考订,从而更加接近历史真相。譬如传统史料中讲述齐国伐燕时提到“北地之众”,对此多认为是齐国北部的部队,但书中引述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考古发现的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其中一些铭文记录了中山国出兵伐燕,书中据此认为此处“北地之众”是指中山国的军队。再如结合阿房宫前殿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因此否定了项羽火焚阿房宫的说法。不过由于文献缺失,必然也有无法解决的悬案,作者在书中对此也并不避讳,照实说明。

二是主观解释方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譬如早些年历史研究对农民起义中的人物往往抱正面评价,甚至将史书中记载的农民军暴行均归于地主阶级污蔑,这都与历史写作者所处时代和自身立场有关。司马光经历了王安石变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元佑党争,作为书写者,其现实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都会影响他对史料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他对相关史事的叙事态度。书中提到司马光异于当时主流理学观点,推崇杨雄而贬抑孟子,这影响了他对相关人物的褒贬。再如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为政观念不同,对信陵君等人的评价也截然不同。这也是阅读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三是系统解释方法。把历史读通,终究还是要做到古今贯通,才能对相关史事和人物作出中肯评价。首先要有“古代意识”。经过几千年发展,不仅制度演变,而且人的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譬如今人看古人“忠君”“殉节”等等,感觉近乎愚昧。但读历史则要搁置今天固有的看法和认知,尤其要放下后见之明,从当事人立场出发,设身处地理解其所处时代,认识到其局限,从而才能理解其决策,正确复盘历史。如讲述秦国将军樊於期投奔燕国,太子丹之所以不顾国际政治风险接纳他,就指出这是基于传统的道德准则,将阶层认同置于国家认同之上。只有理解这一观念底色,才能理解太子丹的行为。其次要掌握思想史资源。历代的人基于不同立场,从不同角度对相关展开反复讨论,这深化了我们对这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譬如齐国伐燕,书中引述了《资治通鉴》《战国策》有关记载,讲述孟子对此事的观点,从而引出了其政治哲学中“天吏”的重要概念。在评价吕不韦时,援引了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对其的批评,等等。再次,古代的历史问题于今天还有何教益,是否能资于今天的“治道”,这又需要具有现代意识。书中就引用了诸如“公地悲剧”等理论对古代问题进行分析。《资治通鉴熊逸版》将古奥的史书以较为鲜活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阅读的感觉很像听说书,一段原文,一段专题讲解,毫不枯燥,这是其长。但这一说书形式也使得书中内容主要依据原文展开,有时未免琐碎,读完这段战国史虽然饶有兴味,但对战国整体走向和列国兴衰难有整体把握,有支离破碎之感。此外,《资治通鉴》本身就篇幅很长,如此讲解形式就更长。这又涉及到本书定位。虽然书中引经据典,但显然不是学术书籍,而是通俗讲史作品。而书中常将历史事件与今天的职场相比附,将古人代入现代职业经理人或是老板身份,多少反映了本书针对的目标群体是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中产以上人群。我不禁想,如果照此模式将《资治通鉴》讲完,不知多少人能坚持读完,恐怕最终还是要采取精编版的形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