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是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大诸侯中最先实行变法改革的国家,也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开国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改革,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为五大项:改革旧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实行法治、改革军制,创立“武卒制”。
通过这次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在农业生产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同时魏国又在兵制改革上,凭借“兵农分离、精兵战略”的武卒制度,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这支军队自创建后就发挥出强大的战力,很快便闻名各国,名动天下,是一支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因此成为战国初期军队中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魏文侯便是用这支无敌劲旅为魏国打下了大片疆土,并威震诸侯,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新一任中原霸主。然而成也于此,败也于此,魏国霸业的依托是战力强大的魏武卒,一旦魏武卒逐渐消亡,也将会成为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齐魏桂陵之战”便是魏武卒消亡的开始,也是魏国霸业衰败的开始。
凭强大战力而名动天下的魏武卒却在“桂陵之战”中,被三晋将士一度轻视为“胆小懦弱”的齐国军队打败,而且魏军主将庞涓也被齐军俘虏,此战也是魏武卒自创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败。虽然桂陵之战并未让魏国受到严重损失,但魏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被齐军打破,魏国霸权不断遭到周边诸侯挑战,自此走向了下坡路。
那么在桂陵之战中,齐国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齐国之所以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中原霸主魏国,主要有三点原因:一,关键在于齐国大夫段干朋(也称段干纶)眼光独到的战略意识。魏国出兵围攻赵都邯郸后,赵国就向齐国求救,齐相驺忌子给齐威王的建议是不去救援,而齐国大夫段干朋却嗅到了战略良机,于是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既可以趁机同时削弱魏、赵两国,也能保全赵国,不至于为魏国所灭。
《战国策》记载:“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二、魏国出兵围攻赵都邯郸城,由于主力在外,导致国内空虚,给了齐国攻打魏国的可乘之机。在外出征的魏军主力若是赶回国内救援,经过长途跋涉的急行军必会疲惫,这对齐军来说则是很大的优势。而结果也正如齐国大夫段干朋料想那样,齐军围攻魏国襄陵,在外出征的魏军主力果然回援魏国,因疲惫而被齐军击败。
三、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战略建议,而且不拘一格任用受刑导致身体残缺的孙膑作为军师出谋划策。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身份地位决定了什么人做什么事,在当时一般受过刑罚之人是不能担任一军主将的,但齐威王却仍然重用受过刑的孙膑与田忌率兵救援赵国。之后孙膑不负齐威王重托,最终在桂林击败魏军,削弱了魏国实力。
齐军能以弱胜强,打败战力强大的魏军,齐国大夫段干朋和军师孙膑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段干朋眼光独到发现战略良机,并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战术,而军师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这一战术,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既保全了赵国,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国的实力,而齐国则成为最后的赢家。
齐魏桂陵之战的起因公元前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庸卫国,并夺取了卫国的漆及和富丘两地,作为卫国背后的“大哥”魏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魏惠王下令命庞涓率兵围攻赵都邯郸。
《史记》记载:“魏惠王十七年,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之后赵国与魏军苦战了一年,但此时魏国还是中原霸主,实力强大,在魏军强大的攻势之下,赵都邯郸陷入十分危急的情况,赵成侯就急忙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出兵攻魏救赵,与魏军在桂陵发生了大战。
齐国大夫段干朋建议齐威王“围魏救赵”,趁机削弱魏国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后,齐威王当即就召集相国驺忌子、大夫段干朋等大臣商议此事,看看救赵国有利,还是不救赵国对齐国更有利。齐相驺忌子第一个站出来发声,表示不如不救,再看看情况再做打算,此时大夫段干朋发声反对,说:“不救赵国的话就是不道义,而且会对我齐国不利”。
《战国策》记载:“段干纶曰:“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
齐威王表示疑惑,段干朋解释道:“魏国若是吞并了赵都邯郸城,实力会更上一层楼,这对齐国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认为言之有理,还没等段干朋说完,就下令发兵,想将军队驻扎到赵都邯郸城外的郊外地区。
然而大夫段干朋所说的不利并非如此,而是想到了更长远、更有利于齐国的战略。原因是齐国要救援赵国,并非只有出兵支援赵都邯郸一条路可选,而且这样做的话,魏国即便没有攻下邯郸,魏军也不会损失什么实力,依旧实力强大,魏国还是中原霸主,而赵国也没被削弱。
《史记》记载:“段干朋曰:“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
大夫段干朋便建议齐威王趁机出兵南下攻打魏国的襄陵,从而削弱魏国,若是赵都邯郸被魏军攻占,攻魏则会让在外出征的魏军主力回军救援,而此时魏军受到消耗,正处于疲劳不堪的状态,齐国便一定能击败魏国,打一场胜仗。这样既能同时削弱赵、魏两国,也能保住赵国,还对齐国有利,可谓是一石三鸟。
《史记》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计谋。”
齐威王听后非常高兴,大曰:“大夫此计真是太妙了!”于是采纳了段干朋的建议,下令出兵攻打魏国的襄陵,并想任命善于用兵的孙膑为主将,再率领一路齐军救援赵国。但由于孙膑之前在魏国时被大将庞涓设计陷害,身体因受刑而残缺推辞担任主将,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主将,让孙膑做了军师,为田忌出谋划策,暗中指挥军队。
军师孙膑避实就虚,带领齐军主力在桂陵大败魏军,生擒魏军主将庞涓齐军主将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魏将庞涓已经攻破赵都邯郸,于是田忌就想救援赵国,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不过被军师孙膑阻止。孙膑认为赵国虽然被魏国围攻,正需要救援,但却不能卷进去胡打乱打,而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之处。
《史记》记载:“孙子曰:“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表示魏国此时正在攻打赵国,魏军精锐主力一定在外征战,而留守魏国国内的基本只剩下一些年老体弱,或过于疲惫的士兵,应直捣魏国的虚弱之处,带兵迅速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打魏都大梁城,以及正处于兵力空虚薄弱的地区,迫使魏军主力回国救援。这样一来,赵国的危机自然会解除,同时也能让魏国受到自取其咎的效果,从而削弱魏国。
主将田忌便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军向魏国平陵、大梁进军,佯攻以迷惑魏军。为此田忌和孙膑率领的这路齐军并未按齐威王预想那样直接救援赵都邯郸,而是在军师孙膑继齐国大夫段干朋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后,再次采用该战术攻击魏都大梁,以吸引在外征战的魏军主力回国救援,从而起到救援赵国的目的。
之后果然如孙膑预料那样,魏军从赵都邯郸撤离回国救援,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魏军主力并未全部撤离邯郸,赵国都城仍然在魏国手中。而魏将庞涓在接到魏惠王十万火急的命令后,不得不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军救援,而这部分魏军主力最终在公元前年十月,被孙膑在桂陵设伏击败,主将庞涓也被齐军俘虏。
桂陵之战的结果虽然齐军在桂陵之战中并没有击溃魏军全部主力,也没有攻破魏都大梁,而且赵都邯郸也还在魏国手中,但齐国通过此战打赢了不可战胜的无敌劲旅魏武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魏国的实力。
《史记》记载:“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
不久后齐威王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又联合宋、卫两国攻打魏国南部重镇襄陵,虽然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击败了三国联军(庞涓被放回),但由于实力受损,不久后就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与赵成侯在漳水边举行会盟,次年魏惠王又与秦孝公在彤地会盟修好。
而且自桂陵战败后,魏国霸权就受到了周边大国更加强烈地挑战,秦、齐、楚、赵等诸侯都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着魏国霸权。继桂陵之战十余年后,魏军又在马陵再次被孙膑设伏击败,而此战使魏武卒精锐大半,主将庞涓也战死沙场,魏国元气大伤。而齐威王却凭借桂陵、马陵两役大胜,开始称雄于诸侯。
马陵之战结束后,接着秦、齐、赵三国联合夹攻魏国,在接连沉重打击下,魏国丧失了霸主地位,魏国的霸业最终败于魏惠王手中。
之后在公元前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尽斩二十四万魏、韩联军,魏国仅剩的魏武卒也在此战中损失殆尽。由于打造魏武卒的成本太高,加上周边大国也不会给魏国机会,魏武卒从此消亡,而魏国也彻底走向没落,一蹶不振。
结语:可能我们印象中认为“围魏救赵”是孙膑最先提出来的,毕竟孙膑是纯正的军事家。不过无论是《战国策·齐策一》还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记载,都是齐国大夫段干朋首先提出“围魏救赵”,趁机削弱魏国的战略建议。
齐威王采纳后付诸行动,这才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而军师孙膑并未直接救赵,而是声东击西,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击魏国薄弱之处,以此迫使魏军主力回援,从而解除邯郸之围。
但事实上,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并不能算完全成功,赵都邯郸仍然还在魏国手中。当然齐军是在孙膑和田忌的带领下才击败魏军,打赢了桂陵之战,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