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及解释

大医精诚

作者:药王—孙思邈

本书第一章主要是对先贤孙思邈的一篇文章进行文义的翻译解释,其中不乏取义的不完全遵照原文的翻译,甚至有所忽略其仔细之处,并无统一标准。之所以将该篇作文立于首章且以之为独立的一章。正如西方医学的建立,以希波克拉提斯(Hpoats)为其医学历史的人文之祖,于中国中医的发展,以历史久远而言,更早的著名医学家历历有之,而孙思邈的这篇文章首次对于作为一名“医家”提出了“苍生大医”的人文主义思想来对历代从医者作道德的鞭策,这对于中医文化从部族医官到民间技工的私人技艺传承的意义,发生了人文主义的觉醒,是有开辟医者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意义的。所以先贤孙思邈从自觉上推己及人,挺立了一门学科的从业者的人文价值。俗话有道是“医者父母心”,正以对为人父母的仁慈信念作为患者与医者的期许,而医者亦从而警戒自己的良知是为从医者的超越肯定和鞭策。学识本身有别,学是身心践行,识是思而知之。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要让所知识见系统而为己有,学的功夫是一种纳识于一体为用的努力;思则在于求深与博,深博如不归于学则半途而废。所以,学而思之,思之而学的求学精神,是为医者所当具有的基本精神,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精神。道德修养是智慧之学,是以修德与进学,其实质在学是一体而然的锻炼智慧直觉的。中医的理论特质即在于智慧直觉的觉知事实的超验时空性而与实践为一体,它的文化的感性的特质区别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又因医学的实践性本身而与之相应;因此如欲要深造于中医的实践,则不可不深知于此。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注释:

张湛,东晋人体生命体验者,自然养生家。经方: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伤寒论》合称《伤寒杂病论》,所载药方为经方之祖,后代所传经方,一般指张仲景编撰的医书里的药方。内同而外异:脏腑气血等体内病同,而表现的症状不同。可见“病、症”有所区别。内,里,八纲中表里的里。外,表里的表。内异而外同:与上句对反,内病不同而症状同,如畏寒一症状,有不同病机。这两句是中医理论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基础。五脏六腑……:脏腑气血的充足与亏虚,血分络脉与荣气、卫气的疏通或者堵塞,并非耳目(泛指听与看)可以直接观察到,必须加以触诊、候脉来充分审视。

翻译:

张湛说:经方难以精通,从来如此。病本来有里病相同而表病不同,也有里病不同而表病相同,所以五脏六腑的有余和亏虚,血脉、荣气、卫气的疏通和堵塞,本来不是耳目可以察见,必须先要经过触诊、脉诊来认真审视。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注释:

浮、沉、弦、紧:指的是四种脉象,根据《脉经》总结,脉象有二十四种。腧穴流注:腧穴,气血输行、寒热调节的生机节点。此句指气血输行根据人体表里深浅而有所区别。肌肤筋骨……:如腹肌厚而胸肌薄,关节之处薄而相对位置厚。所以,只有用心精细能触及生理微妙的人,才可以与之谈论医理。现在的潮流的(当时潮流)做法是面对极为精微的生理知识,而只懂得极为粗浅的思考,怎么会不耽误呢?

翻译:

假如气血本来充盈却继续添加(益:犹溢,水于器中满而漫出貌。),本已亏虚却减少它(如羸弱则慎泻。),本来通透而继续疏通它(如汗与小便如常却加以发汗),本来已经寒气了却以寒的药物和方法处理加之,本已内热而以温性的药物和方法处理。这都是加重患者疾病的做法。却仍旧希望患者获救,而我已经从这些做法中看到患者的生机被堵绝了。所以医疗用方,占卜借助筮草,都是技艺难以精通的。既然不是神授,除了用心思忖,还有什么办法得到深远微妙的认知呢?世上有愚钝的人,读了三年方药的知识,就以为天下没有不可以治的病了,等到临床实践治病三年,才知道天下没有可以适用的药方。所以从学于医的人,必须博学以求穷尽医理的根源,精于学业且不以为倦怠,不可以道听途说,而妄言自己已经了解医道,这只会深深的耽误自己。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注释:

恻隐之心:即良知。孟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人的良知起时。含灵:天下生命。灵,曾子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此处借指天下生灵。孙思邈修道,心怀生命,故而其对生命的体会,有其超越性而不止于对人,而至于所有可以展露灵气的“生命”。含灵巨贼:戕害生命的恶贼。物情同患:物情即物欲之情。同患,都有如此自然性。荀子: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个“性恶论”指的就是人的自然性,作为“动物性”而有的欲念,物情即指这种欲念。同患则是“以之为患”,这是基于“良知性善”的道德的善而言的“以之为患”。

翻译:

但凡是学问精深,思想宏大的医生,他们治病临证时,都首先安定自己的神志,不生欲望而起索求之心,先发下大慈大悲的恻隐之心,发誓祈愿救助有灵智的一切生命的苦难。如果有患疾病、受灾厄的生灵来求救,都不可以先问对方身份,对方是富裕还是贫贱。无论对方是年长、年幼、美好、丑陋、与自己有怨念的或者与自己较好的亲人或朋友,又或是外族、本族、愚钝或者智者,都要一视同仁,都看作是自己极亲之人。也不可以瞻前顾后,首先考虑自己的吉凶,先作保护自己的念想。看到对方困苦懊恼,当犹如自己患病,心怀悲戚而怜悯之。也不要回避路途艰险、昼夜兼程、寒暑不避、劳累不思,一心奔赴到病人身边施救,不要矫揉造作,刻意造势摆架子。这样去实践自己的理念,才可以成为苍生可托付的大医。违背此理念,则实是对生灵荼毒的贼寇。自古以来,著名的贤能医者,很多时候使用到有生命的动物去救济危急的病人,虽然以畜生为低贱,以人为贵,但在爱惜生命这个本性上,人和牲畜是一样的,损害自己以外的而让自己获益,是万物都患有的对外物的欲念,何况人呢?所以,杀生而求生,就会远离“生”的本意。我现在立的药方,之所以不使用含有灵气生命的生灵为药物,本意就在于这个原因。类似于虻虫、水蛭这一类,集市有先死亡的,而购买使用,不在这个限制中。只是像鸡蛋这样的,因为它仍在混沌之中尚未拥有灵性,也必是遇到关键的病症,不得已而隐忍使用。能够不使用这些含有生命的药物,即使是世上大哲思想家也有所不及。又或者患者患有痈疮、痢疾,病人臭秽让人不敢仔细观察,一般人厌恶看见,这时只要心里发愿,心怀惭愧而同其悲戚、怜悯之意,不让心里泛起偏见的心念,这样实践是我的志向。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注释:审谛,《説文釆部》:“宷,悉也,知宷諦也。周密。谛,同审。审而谛,则周密而离真实愈近,与真实无隔间。覃思,深广的思考之。覃,本意“味长”,即久久不散。故而“审谛覃思”即以事实为限,以事实为目的,以直觉见其中时空而考量其中阴阳气机盛衰,表里寒热虚实,病之标本病机如何。醽醁,linglu,第二、四声。美酒名。

翻译:可托苍生的大医,其风度仪态,排除杂念而神清、内视,外人看起来庄重而自然信服。宽和似水之广而能容,不卑不亢。他看病诊断,专注而深思,仔细观察患者的病形、病候,一丝一毫都不敢错过。处方、判断、施针、用药,无有一丝差错。虽然遇到急症应当快速施救,关键在于保持临证时无有疑虑之处。只当辩证、深思,不可在面临性命攸关的时候,任性而只图行动快捷,图的是别人的赞誉,这是不仁义的表现。去到患者家里,即使人家富足,衣服花样百出,丝竹音乐悦耳,也不得沉湎其中;美食在前,自当食之无味;奉上美酒,即有亦自然如无。之所以应当如此,想想一个人面壁而哭泣,满堂人都跟着不快乐,何况病人患病受难,难以解脱。如果医者竟然无感于此而纵心享乐,心怀自满,这种人,无论人、神都以之为耻。修养道德,情怀高尚的人不做的事,这些同样是医者遵奉的道德标准。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注释:仰头戴面,仰着头,似以面部为帽冠,故形象称之为“戴”。形容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模样。

翻译:行医的修行,不可养成吹嘘而夸夸其谈的习惯,与人谈笑戏谑喧哗,论人是非,炫耀自己,非议诋毁其他医生的行为而矜夸自己的德行。或者偶尔治好一个病情,就仰着头面而自许,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是医者常有的恶习。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注释:老君,道教以老子为“太上老君”,供奉为道教始祖。其中有《道德经》以外的其他传说,道教故事。道教观念:天堂、地狱,因果不虚;经诰之力不虚,斋醮不虚;修行不虚。所以,孙思邈观念以道教生命观,出世而谈及神鬼。其中理念,可因理念而审慎取之。

翻译:老子说,人公开做的好事,人会回报于他;人暗地里做的好事,鬼神会回报于他。倘若人公开作恶,人也会报复于他;暗地里做恶事,鬼神自会报复于他。人行世间,阴阳两途,阴阳交相报应,这岂敢诬指瞎说?所以,医者不可自己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而专注于获利,只要心怀救苦的信念,在冥冥的因果报应中,自己感受福气的增加。且又不得因为患者身为富裕家庭,而处以贵重的药物,让对方难以寻找,以此炫耀自己的能力,实在不符合真心待人的道义。立志于救助他人,所以婉转而琐碎的表达自己的观念,但愿学习的人不要认为我言论粗鄙而以我为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