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tt是猪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校勘方法述略校勘并非易事,清人段玉裁论之颇精:“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本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根据前人校勘成果与经验,通常采用的校勘方法大致有下列五种:第一,用不同版本校,即挑选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他本子校。
珍贵古籍图这是一般常用的简单方法。我们对前人校订的成果,既要充分吸取,又不能被其束缚手脚。如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采用了张文虎的校订成果,这是必要的,但还应用“百衲本”《史记》加以校订。“百衲本”《史记·魏世家》“韩武子、赵桓子”条下,《索隐》云:“《系本》武子名启章,康子子。桓子名嘉,襄子之子。”后面八字,标点本已脱漏,应据补。
珍稀古籍图第二,本书引用他书之文,用他书原文校。如《史记》引用《尚书》的内容,用《尚书》本文校,而《尚书有今古之分,引文中又有节引或改字的不同,以及所据版本的不同因此,采用此种校法应慎重,有明显错误者可以据改,一般不要轻意改变本文,只在校记中注明异同。特别要考虑到司马迁有时并不直引原文,而摘录大尤须慎重。第三,以他书引用本书之文,与本书较。
《史记》古籍图此种校法比版本校麻烦、人们很少采用。当然,它对补正原文的错漏脱误很有好处,是版本校勘不能代替的。如中华书局标点本《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扫除,足以灭·李斯列传》:“以御览》卷四百六十一引此文,“由”作“如老妪”侯成帝业。”按《太平这二说应以《御览》引文为合适。《李斯列传索隐》:“言秦欲并天下,若炊妇扫除灶上之不净,不足为难也。”如原文无“如老妪”三字,《索隐》决不会凭空作“若炊妇”的解释,可证唐人所见的本子与《御览》是相同的。
珍稀古籍第四,用有关古籍校。如《史记》的战国部分,可用《战国策》校。《魏世家》:“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索隐》:“《战国策》‘邺’作‘邻字为得。”按帛书本《战国纵横家书》也作“邻”,可证司马贞之说是正确的,“邺”与“邻”形近致误。第五,用出土文字资料校。多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的碑铭、墓志、简册、文书、帛书等文字材料很多,已成为校勘古籍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以《战国纵横家书》帛书校勘《战国策》《史记》等,可以校正后者的一些错误,并能补充其不足。
珍稀古籍图又如《明史》卷七百零二《诸王世表》:“信丰悼惠王磐,献庶五子,宣德七年封,正德四年薨。”(按:江西新建县发掘磐之父宁献王朱权墓,其圹志提到“信丰悼惠王磐”。)既称其谥,表明磐之死早于撰写圹志之时,圹志作于正统十四年,则磐嫫“正德四年薨”应为“正统四年薨”之误无疑,一字之差七十年。
参考资料
·《藏书十约》
·《经韵楼集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