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之名源自月氏时代

世人一般以为玉门关是汉代设立,但是汉代的很多地名是源自先秦,秦朝仅有15年的短暂时间,汉朝距离先秦的时间很近。所以玉门关的名字,很可能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秦汉人不过是沿用先秦的玉门之名,最迟在商代,昆仑山的和田玉已经输入中原,中国人很早就熟悉昆仑山的和田玉和输入玉石的通道,可能很早就有了玉门之名。

一、玉出自月氏之边山

安阳殷墟出土不少和田玉,说明在商代时,和田玉已经输入中原。1战国时期的中原人,早已熟悉来自西域昆仑山的和田美玉,《管子·轻重甲》:“昆仑之墟不朝,请以璆琳琅为币乎!”《楚辞·九章·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战国策·赵策一》苏秦上书赵王:“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战国纵横家书》第21章此句作“崙山”,即昆仑山。2《史记·李斯传》李斯上书秦王:“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清人张穆说,汉武帝不是根据产玉定昆仑山,只是张骞说河源多玉,武帝派人看玉产何处,以定河源;昆仑产玉首见于《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虚之璆琳琅焉”,且为后人增附;苏代(按:应为苏秦)对赵王的上书,说明昆山在赵国境内;《尚书·胤征》胤侯告于众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这是晋人伪作;《山经》有玉之山,所在皆是,不只昆仑。3

今按,《大宛传》张骞早已说明河源在于阗南山,上引一句说得很清楚,是先到河源,后采玉石,张穆自倒顺序。汉代宫中可能有传世昆仑玉器,刘彻无疑是通过鉴定采来的于阗玉石标本确定昆仑山。昆仑产玉不是首见于《尔雅》,《山海经》《管子》《楚辞》《战国纵横家书》都是战国时书。“昆山之玉不出”不能说明昆山在赵,因为前面还有胡驹,胡地也没有都在赵境,何况我们至今没发现赵境内有出宝玉的矿藏。《胤征》固然不可作为信史,但是古人造假必然要有一定依据,否则谁信?《胤征》“玉石俱焚”有上引诸古书为本。玉不是处处都有,和田玉更是如此。祁连山一带产的酒泉玉,属于蛇纹石,与和田昆仑山软玉不是一种。4

二、《穆天子传》中的河西走廊玉石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穆天子传》,出自西晋时期发掘的战国魏王墓。经过西晋学者整理,得以流传。此书一共6卷,前四卷都是记载周穆王的西域行程,此书出自战国人之手,不是西周正史,但是保存了一点零星的西周史实。此书的内容是战国时期情况,可以反映战国时期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

此书说中原到西域的去路是从青海进入昆仑山,回路经过昆仑山西北的大旷原,在今新疆东部。又说:“乙酉,天子南征,东还。己丑,至于献水,乃遂东征,饮而行。乃遂东南。己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阏氏胡氏之所保。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饮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清血以饮天子。”

这一段沙漠,应是从罗布泊到敦煌之间的行程,人烟稀少,难以获得水源。再东南,到河西走廊,又说:“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麦,爰有答堇,西膜之所谓木禾,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璇瑰、□瑶、琅玗、□□□□、玗琪、□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

这里有沃野麦田,正是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又有很多玉器,正是因为地处玉器贸易的要冲。之所以称为好石,而不是好玉,因为上文讲到昆仑山的很多美玉,这里的玉石稍差,所以说好石。因为《穆天子传》说的是直接到昆仑山取玉,所以此处不提玉,但是其实上古中原人基本不可能直接去昆仑山取玉,这是小说的夸张。先秦文献明确说,玉来自月氏,而月氏住在河西走廊。

总之,《穆天子传》虽然是小说,但是反映了中原和西域商路的一些情况,也有参考价值。

三、玉出自月氏之边山

《管子》多次提到玉出于禺氏、牛氏:

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国畜》第七十三

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禺氏边山之玉,一策也……珠起于赤野之末光,黄金起于汝汉水之右衢,玉起于禺氏之边山——《揆度》第七十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