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的故事出自《战国策》,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楚襄王,因为重用奸臣,导致国家日益衰败,而且楚襄王还把敢于直谏的庄辛给赶走,导致五个月后楚国被秦国攻陷都城,后悔不已的楚襄王只好把庄辛请回来,并受到庄辛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鼓励,从而改过自新,振兴了楚国。
但凡先衰后兴的朝代和王室,都经历过亡羊补牢的工程期,而它的反面,就是死不悔改,破罐子破摔。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杀了杨贵妃,回朝后没有痛定思痛,反思开元盛世迅速衰败的教训,仍然对杨贵妃之死耿耿于怀,还秘密派人跑到马嵬坡寻找杨玉环遗体。老子这么痴情,儿子李亨就没那么客气,在叛乱中即位后,只给了父亲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明朝多次有亡羊补牢的机会,但都被皇帝们奢侈地浪费了。平心而论,朱元璋奠基的明朝官吏体制,是封建王朝中央机关运转最为正常最为顺利的一套制度,所以,明朝出了那么多不理政事的皇帝,朝廷仍然运转正常。明朝先后三次出现衰亡危机,第一次是土木堡之变,靠于谦化解,第二次是万历怠政时期,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并起兵反明,被熊廷弼暂时化解,第三次自然是末代明帝崇祯时期,这一次大明江山尽毁其手。
从勤于政务和杀身成仁的角度看,必须要为崇祯帝朱由检点上几个赞。朱氏子孙传到这一代,终于找回点朱元璋和朱棣的遗风,可惜他来得不是时候,智勇指数也赶不上开国前辈。朱由检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铲除阉党,可是,他有了亡羊补牢之心,却乏力挽狂澜之策,还干了三件错事,让羊圈的窟窿越来越大。
一是杀袁崇焕。朱由检于年登基,马上重新启用被阉党魏忠贤排挤过的袁崇焕,却又在年将勤王之师的统帅袁崇焕逮捕,次年凌迟处死。这件事情,不管历史上有多少争论,支持皇帝也好,支持袁崇焕也罢,从“用人之际”角度出发,杀袁是大错特错。没了袁崇焕,明军不再有“帅”字级别的军事人才,这是重大损失。
二是频繁换将。在应对国内起义军方面,明军屡战屡败,于是朱由检不断换将,前线战况不景的总督巡抚抓的抓杀的杀,搞得人人自危,不敢统兵御敌。在当时两线作战的背景下,还有将领肯卖命就不错了,况且胜败本是兵家常事,皇帝这么玩法,导致山海关外主战方向平安无事,后院的火势直接烧进北平城。
三是优柔寡断。除了拼死抵抗,崇祯还有两个选择,一是议和,二是退守南京。议和的心思,朱由检早就动过,但少年天子觉得有失面子,不敢最后下决心。退守南京本来也是个好办法,至少国本仍在。其实,让李自成跟后金军队打得两败俱伤,再伺机由南向北反攻,把太祖爷朱元璋的开国道路重新走一遍,或许还有挣扎抗争的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