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害廉颇杀李牧,被秦王烹杀的郭

前不久《大秦赋》正在热播,其中的一个人物引起了观众的热议,他就是赵国丞相郭开。观众将郭开戏称为“战神郭开”,因为在剧中,秦国能够灭赵国不是秦军太强大,而是这个郭开太“强大”,他一手构陷廉颇使其无法复起,又进谗言导致李牧被杀。可以说,赵国完全就是被郭开灭的。

当然,这位恨得人牙痒的小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秦王将郭开下令烹杀,这让观众大呼过瘾。不过这毕竟是影视剧当中的情节,历史上真正的郭开,又是怎样的呢?

郭开是赵悼襄王的伴读,两个人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铁哥们,所以郭开也就被任命为宰相了。事实上,与廉颇有仇的,不只是郭开,他背后的主子赵悼襄王对廉颇的态度才是关键。

赵孝成王时,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在军中的话语权很大,他曾多次挽救赵国于危亡之际。然而这对于君主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蔺相如曾说赵国全靠自己与廉颇,这可能是实话,但对于赵国的君主,尤其是刚刚登基的赵悼襄王来说,却实在不中听。

赵悼襄王不能接受世人皆知廉颇而不知赵王,所以他刚一上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接替他的职务。郭开是赵王的爪牙,他对于廉颇的态度,自然与赵王一致,所以他也极力攻击廉颇,想让他赶紧下台。

只不过赵悼襄王和郭开都没有预料到廉颇竟会率领私兵攻打乐乘。廉颇估计也是一时冲动,等冷静下来发现造反的事情已经干了,后悔也来不及,于是跑去了魏国。

在魏国廉颇一直没能得到重用,渐渐地他也思念起赵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秦国打得节节败退的赵王终于想起了廉颇老将军的好,他派使者去会见廉颇,查看他是否还能为赵国所用。

郭开趁机贿赂了使者,让他抹黑廉颇。见到使者来拜见,廉颇为了证明自己还能领兵打仗,当着使者的面披甲上阵,并吃了一斗米和十斤肉。然而使者由于受了郭开的贿赂,所以向赵王禀告:“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一听,觉得廉颇确实是老了,就没有重新启用廉颇。就这样,郭开先废掉了一位战国名将。

废掉廉颇以后紧接着就是李牧。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曾长期率军与匈奴和秦军作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李牧是秦国灭亡赵国最大的绊脚石,连久经沙场的王翦老将军也担心自己不是李牧的对手,于是他派使者重金贿赂郭开。郭开得到贿赂后果然向赵王进谗言说李牧谋反,准备投靠秦国灭亡赵国。赵王一听,立刻就相信了郭开的谗言,命令宗室子弟赵葱前去接替李牧,并解除了李牧的军职让他回京。

还在前方领军打仗的李牧收到诏令当然不能从,当时流言蜚语已经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回京,所以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理由拒绝遵从赵王的诏令。只可惜,赵王最终还是用计将李牧诛杀了。

没了名将李牧,秦军进攻赵国的路立刻畅通无阻了起来。很快,王翦就率军攻破了邯郸,灭亡了赵国,并将赵王迁俘虏。

王翦灭赵国后,郭开的结局成了一个谜团。正史当中并没有记载郭开的下场,被盗贼所杀的结局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在《东周列国志》一书中,秦国灭亡赵国后,郭开因有功被秦王嬴政拜为上卿。郭开回到邯郸搬运家中的财物准备去咸阳赴任,但在路上被盗贼劫杀。

佞臣进谗言,昏君杀忠臣,这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桥段之一。不过,在郭开的历史记载中,却有很多疑惑和争议。

首先是廉颇,史书上记载郭开贿赂使者是由于他与廉颇有仇,不想让赵王重新启用廉颇。可是说服赵王的理由却是廉颇不一会就上了三次厕所。先不说这个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郭开如果真的不想让赵王启用廉颇,他完全可以重提廉颇攻打乐乘的旧事。

要知道赵王本就是多疑之君,而廉颇率兵攻打赵王派过去的乐乘那是绝对的造反行为。廉颇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跑到魏国去。当初廉颇还只是领兵时赵王尚且不能放心,结果廉颇造反后赵王反而能放心了?很显然,赵王不可能对廉颇重拾信任,廉颇的造反举动并不是时间可以冲淡的,也不是秦军袭来就可以忽视的,否则赵王就不会杀李牧了。

所以,郭开提廉颇造反的旧事就完全够了,可是他偏偏不提,而是让使者说出那样蹩脚的理由来说服赵王,这太不合情理。

再说李牧。关于李牧到底是谁杀的,一直是众说纷纭。《史记》说是郭开陷害李牧,《战国策》则说是韩仓受贿陷害了李牧,还有史书记载是赵王迁的母亲杀害了李牧。总之,郭开陷害李牧导致李牧被杀,实际上并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

客观地来讲,赵王迁是一位昏聩无道的君主,作为他的伴读和爪牙,郭开一定不是一位贤明的臣子,说他是奸佞并没有冤枉他。然而,将廉颇被弃、李牧被杀以及赵国灭亡的责任全部推卸给郭开,则有点让郭开背黑锅的意味。

赵王迁忌惮将领手握军权,而廉颇和李牧都属于那种“不老实”的将领,对于赵国来说,廉颇和李牧的意义恐怕比赵王迁要大得多。秦王因一句“只知穰侯不知秦王”流放了魏冉,比秦王昏庸的赵王迁当然也会因为赵国“只知廉牧不知赵王”而舍弃廉颇和李牧。至于郭开,最大的可能性也不过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赵王迁的爪牙。

不过,名将冤死,国家灭亡总要找一个人负责。找来找去,身为佞臣,没有气节的郭开自然就成了最佳人选。

参考资料:

《史记》

《东周列国志》

《战国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