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其“碣石山”条目下,据史书记载,归纳列举出了“碣石”地望的八种不同观点,并对个别论点进行了批驳。
原文:
《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孔传]“碣石,海畔山。”其所在古今传说不一。
(甲)《汉书·武帝纪注》:“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故城在今直隶昌黎县东南。郭璞注《山海经》,谓在临渝南水中。盖因絫县后汉省入临渝,即文颖之说也。《水经·漯水注》云,碣石沦于海中。“濡水注”又云,濡水东南至絫县碣石山,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尝山顶有大石如柱形,世名之曰天桥柱。韦昭以为碣石。《明一统志》则曰:在昌黎西北五十里。《府志》又以为即今县北十里之仙人台。皆言在昌黎说,而又各不同。
(乙)《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城县,大揭石山在县西南。”骊城,今直隶乐亭县。《禹贡锥指》骊城之山称大碣石,必有小碣石在。盖即絫县海旁之石矣。
(丙)《后汉书·郡国志》:“常山九门县,碣石山,战国策云在县界。”此在今直隶藁城县。《书疏》郑云,战国策碣石在今九门县,今属常山郡,盖别有碣石与此名同。今九门无此山也。
(丁)《史记正义》:“碣石,在幽州蓟县西三十五里。”蓟县故城在今京兆大兴县西南。
(戊)《史记案隐》:“大康地志,乐浪遂城县有碣石,长城所起。”此在今朝鲜境。
(己)《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大破契丹于青山,道至营州,登碣石山。《唐书·地理志》:“营州柳城县有碣石山。”此即热河凌源县。
(庚)《隋书·地理志》:“北平卢龙县有碣石。”《括地志》《通典》《通考》诸说相同。卢龙在今直隶。《清一统志》云,卢龙不滨海。今县志亦无此山。
(辛)《肇域志》:“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刘文伟亦以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于《禹贡》入海之文,断为碣石。海丰,今山东无棣县。
此外,历史上还有“沦于海”和“没入陆”之说。“没入陆”与“沦于海”说法相反,说约在郦道元之后的北魏晚期,碣石不再成为登临胜地,终于被全部埋没在陆地了。“沦于海”“没入陆”是后世学者寻觅不到碣石踪迹,曲解、臆度之说,目的是为销“九河”“碣石”之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