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芳带大家了解下中国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它像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上,我们一起来探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完成这一伟大著作的?
司马迁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著作,但总的看来,历史方面的书籍仍显得散乱和不足,从上古至西汉,还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编年史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具有广博的学问修养,立志修史,然其一生未能实现这个夙愿,只好把自己著述通史的遗愿留给了儿子。司马迁在父亲弥留之际矢志:“小予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阔!”
司马迁不幸遭受残酷的宫刑后,仍“隐忍苟活,逐粪土之中不辞”,这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其父的遗愿,他说:“恨私心有所不尽,郧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由此可见,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除了实现其父的遗志,更重要的还是不甘心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和远大志向。
司马迁除了根底深厚的家学和他自己的勤学—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尚书》—打下扎实的基础外,为了完成《史记》,他还广游各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间九疑,浮于沉湘。北涉坟泅,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汽困都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实地的考察,丰富了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胸襟和眼界,为司马迁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担任史官后,司马迁又博览国家藏书室中的大量藏书,收集、甄别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亲涉史踪,广博学习,并且“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司马迁终于毕其一生,写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纪传体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历史。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感应当代的气息,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创立了一种规模巨大、结构完备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新体例的出现,为我国的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史记》在通史的总则下,运用了五种体例配合组织起来,展现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画卷。
十二“本纪”,都是历代帝王的传记,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记叙其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迹。
十“表”,具有大事年表的性质,用表的形式排比并列历代世系、列国关系和职官更迭。
八“书,,,主要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
三十“世家”,叙述世袭封国中贵族侯王的重要事迹。
七十“列传”,主要是写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目叙述了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酋领君长统治的历史。
这五种体例所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然而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自成一体的,而是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郁完整的、统一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极大,它所创立的体例,为后代的“正史”树立了楷模。正如赵翼所说:“自此例一定,后代作史者,遂不出此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廿四史割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