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两百年,始于周幽王终于晋景公,宗法制

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春秋战国分界困扰,因春秋只有两百年,春秋战国宜分成三段

平王东迁到始皇一统六合,历时近六百年,目前一般分成春秋战国两段。然而两段间的分界却颇为模糊:春秋源于孔子作《春秋》,而战国源于《战国策》,两者间本就有重合;而孔子春秋绝笔(前年)更多因为齐简公被杀而鲁国没有站出来主持公道。出于对周王朝的尊重,古代一度以绝笔事件所属的周敬王去世之年(前)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但年代久远后,后人读史自然寻找更具标示性的时间节点去对两个时代进行划分,然而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一般有三个公认的标志事件:三家灭智(前)、三家分晋(前)、田氏代齐(前)。前者大致与时间中点重合,后者完成了战国七雄的蜕变更有意义,只是时间太靠后。

春秋战国,是从旧制度崩坏到新秩序建立,这个很明确。但崩坏与建立之间,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因此春秋战国这个历史阶段,或者分成三个小段更合适。崩坏(春秋)、兼并(反思、萌芽)、战国逐鹿。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分封,周王失去权力只是崩坏的开端,作为宗法制度基石的卿大夫阶层失去有序传承,才表示宗法制度真正崩坏。

周幽王最后集权尝试失败,被丑化为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剥去戏剧性的部分,可以看到两组对立的势力:幽王、虢国与褒国,申侯与曾侯加上被当刀子的西戎。如上图,幽王位于关中,虢国曾位于宝鸡,幽王父亲时已经迁到今三门峡(都上阳),褒国位于汉中;申国位于今南阳,曾国位于今随州。

若不考虑西戎,那褒国、关中与南虢国对申国形成包夹;因此周幽王试图废立太子,并非脑子抽抽的只因为褒姒的色相,而是试图压制已经对周王权力形成威胁的申国。若犬戎不参战,那周幽王就有一定的成功可能。

事实上,渭河平原也不是敞开门让犬戎随意进出的,秦国的崛起,就源于对西戎的抵抗,西戎伐周,秦人也出兵救援。还有河东的晋国,若是愿意,也是能及时发兵救援幽王的。因此申侯西戎成功弑杀幽王,与晋国的沉默有巨大的关系。

晋国的沉默,也是事出有因的。当时掌权的是晋文侯,但他继位却不顺利;他的叔父晋殇叔没按宗法制度篡夺君位,使得他在四年后才集合支持力量,武力夺回君位。晋殇叔篡位背后即使没有周王支持,但眼见与关中相连的河东出现挑战宗法制度的篡位事件发生,周王也没有试图进行纠正;这对晋文侯来说已经是有足够的理由不援救周幽王。

而晋殇叔篡权是晋国历史第一次打破嫡长子继承制度;幽王被杀的导火索是幽王打破嫡长子继承制度,试图废立太子。换言之,正是晋国这个周朝核心诸侯与周幽王都先后出现严重破坏宗法制度的篡位/废立事件,所以才导致周平王的东迁。

换言之,平王迁都是果,周王与诸侯代表的晋国出现严重宗法破坏事件是因。综合两者,春秋的开启放在周幽王继位(公元前)更合适:幽王继位后,前不能帮助晋文侯复位,后带头破坏宗法制度废立太子。

赵氏孤儿(下宫之难)前后,是诸侯继承与卿大夫继承宗法制度完全破坏的标志。

赵氏孤儿(下宫之难)的根源固然不是奸臣屠岸贾,也不止是考古竹简发现的赵庄姬在晋景公面前进谗言;主要是晋国君主与卿大夫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或者说,孤儿赵武能再次复兴,标志着晋国公族后继无人,卿大夫取代晋国君主(三家分晋)已经是迟早的事。

下宫之难,下令屠杀赵氏的是晋景公,但晋景公的继位,却是因为上一代晋国君主晋灵公被赵氏的赵穿(赵盾家族)弑杀。从晋景公后来又将孤儿赵武恢复爵位来看,晋景公本来只是想打击一下赵氏,但晋国其他卿大夫像闻到腥味的鲨鱼,一下将赵氏的势力瓜分。

在一个国君看来,这可以说是国君对局势完全失去控制的现象,在晋国公族已经不能依赖的情况下,晋景公的最佳选择只能是将再次扶植赵氏,使得异姓卿大夫们不得不内斗,以利于晋君掌权。

晋景公在位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晋国派人教吴国使用战车战斗。前年,晋国大夫巫臣家族被楚国大将杀灭,巫臣请求晋景公出使吴国,扶植吴国攻打楚国。这件事不但需要晋景公批准,还需要晋景公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晋景公之所以布局吴国,正是试图借助更混乱的中原局势,将晋国的内部矛盾转移。中原混乱是晋国国君能维持君主权威的最后依仗。

晋国最后一个被古人提名为中原霸主的晋悼公表面看文治武功成就辉煌。但正是他重新将已经权力分散的六军十二卿,重新集权为齐桓公时的三军六卿;使得晋景公的祸水外引、分化国内卿大夫,维护中央权威的布局成为泡影。

若春秋只是两百年,那春秋五霸就没有争议:分别是晋国三公(晋文、晋襄、晋景),加上齐桓公、楚庄王;但齐桓公前年始霸,延续近四十年,晋国三公加起来也比不上。而齐桓公的成功,源于春秋第一相管仲。

春秋两百年,宗法制度自上而下崩坏,始于谋杀周幽王终于赵氏孤儿(晋景公下宫之难)。如此,历史读起来将会更舒服,您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