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关是古老的,娘子关晋阳城更加古老,而这种古老,简直使人不敢想象。
都说《易经》、《黄帝内经》和《山海经》是上古三部奇书,其内容都古老不堪。而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竟然就有关于晋阳城非常明确的记载:“虖沱水出晋阳城南,而西至阳曲北,而东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我们都知道,赵简子建造的太原晋阳城,自古就与滹沱河无关,属于汾河、黄河水系。而娘子关晋阳城,自古以来就属于滹沱河、海河水系,无论是桃河,还是绵河,以及进入河北之后的绵蔓水,最终还是与来自雁北泰戏山的滹沱河汇合,流进了渤海湾。
问题的关键是晋阳城南发源有一条“虖沱水”,此水何在?有此水吗?有!只不过是现在叫“五龙泉”。据《娘子关志》介绍:五龙泉,又名大海眼,位于娘子关晋阳城关楼南的磨河滩村,现在的泉流量仅有每秒1.7-2.1立方米。泉水经五个石雕龙头口中流入五龙池中,向西流出,过五龙桥,在坡底、河北村的山脚下汇入绵河,再折向北进入现在的平阳湖,又向东一路奔出山西,进入河北平原,过当年韩信背水之战的井陉微水镇,在平山县境内与雁北滹沱河汇合,向东在章武北注入渤海。
章武,曾是古黄河西汉时期的入海处,即在天津南章武县(今黄骅县境内岐口)入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章武县,汉侯国,北齐废。故城在今直隶沧县东北八十里。”“章武郡,晋置章武国,后魏为郡,隋废,今直隶大城县治。”历史上的章武县或章武郡,其地域所在是今沧州、大城、黄骅一带,都处在今天津西南部临近渤海湾。所以,旧时文人皆雅称天津为“章武”。
就“虖沱”二字的本义来看,都是指可以停船的水湾。如果倒退回《山海经》时代,五龙泉所在的位置,正是娘子关火车站与宿将楼古道起点的中间位置。那时候,这里正是元好问笔下的“多情团柏关前水”,其团柏谷中正是一片汪洋,出入晋阳城的帝王将相们,恐怕都得在五龙趵突泉附近登船离靠岸,而这里也正好就是一个可以停船的水湾。只不过是这码头之地,早已被火车站所取代,五龙泉也变成了火车站旁边的一个小公园。
民国版《平定县志》载:“桃河,上汇诸水,下合承天山之悬泉、及娘子关妒女祠下之水簾洞、与绵山诸泉。故自磨河滩而东,下则清浅涟漪,可资灌溉。一名阜浆,一名毕发泉,一名泽发水,凡十里,经地都出县境,东入直隶即井陉之冶河之源也。计自寿阳入境,至此出境。长一百四十余里。”由此可见,桃河自寿阳发源,在娘子关又汇入了悬泉即阜浆、水簾洞即毕发泉、和绵山诸泉即泽发水,东出县境在井陉县汇入冶河。
看来发源于晋阳城南的虖沱水,确实就是指这五龙泉大海眼发源的这条河。在县志里面也只是“绵山诸泉”而已,不过,已更名为泽发水了。那么,娘子关现在的坡底、河北村,其实就处在那“阳曲”之处,山南水北谓之阳,河道弯折谓之曲,阳曲之谓名副其实。最终在章武入渤海,这晋阳城发源的虖沱水,除历史变迁有所易名之外,大的地望与走势完全吻合。
娘子关五龙泉
《礼记礼器》说:“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就是说晋国人要祭祀大河,就一定要先祭祀恶池。这恶池由于地望一直不能准确,所以在历史上就写出很多花样。《周礼夏官职方氏》作“虖池”;《墨子兼爱》作“謼池”;《战国策秦策一》作“呼池”等等。但是,几乎所有的注释都是“水名。即滹沱河。”结合《山海经》之记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将此“恶池”准确为“虖沱水”了。原来,这虖沱水就是晋三望之一之“川望”。
《尔雅注疏》引《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就是说古代诸侯也都非常重视祭祀,要祭天祭地祭山川。祭天,就是要祭天上的分野之星;祭地,就是祭自己国土之内的山与河,这就是三望。既然“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那就充分说明这“虖沱水”就是晋国的“川望”。
其实,这滹沱河在《山海经》中被指明的晋阳城南与泰戏山两个源头,确实是一处地方。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这说明“虖沱之水”的发源地是“泰戏山”北麓的晋阳城南无疑。
而这“液女之水”是源于泰戏山南的一条河,并且是注入了“沁水”。这“液女之水”从地理方位上看,就应该是“故关水”。光绪版《平定州志·山川》载:“故关水,在州东九十五里,东流经井陉故关,入冶河。”民国版《平定县志》也载:“故关水,自旧关东入井陉界,经桃园、龙窝、长生口、板桥,北入冶河。”旧关,就是井陉故关。这井陉故关在山南,而苇泽故关在山北,中间的这座山就是绵山,晋阳城就在绵山北麓绵河南岸的高阜怀抱中。可见,“液女之水”是从泰戏山南流出而注入沁水的。而这“沁水”也是有明确出处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指出:“沁水出井陉山东,东南注河,入怀东南。”这就非常珍贵了。《山海经·海内东经》不仅明确了“晋阳城”的地望,而且还明确了“井陉”这个地望,这在今天绵山南北仅隔九公里的娘子关晋阳城与旧关村井陉来说,再没有比这两条更精确明白的指认了吧?!远古时期的《山海经》号称天书,许多人认为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其实不是,那就是远古时期山川河谷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是远古信史。而有了《山海经》里的“晋阳城”和“井陉”这两个明确的点以后,仿佛就找到了一条理解《山海经》的捷径,也仿佛拿到了打开远古洪荒的金钥匙。
这条古老的沁水,显然不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沁水,而是从井陉山流出来的冶河。《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平山县》载:“冶河,县东北十里,即甘淘河也。自井陉县流经县城西,又东北流至此,入于滹沱河。元泰定四年,议者言:滹沱自五台诸山流入县境,至王母村山口,与平定州娘子庙石泉冶河合,霖潦涨溢,奔注真定西南关,冲啮为患。”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冶河就是甘陶河,虽然顾祖禹在这里写成了“甘淘河”,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冶河的定位。显然顾祖禹把冶河的源头指向了娘子关,这是错误的,因为甘陶河另有出处。
民国版《平定县志·山脉图说》载:“甘桃河,自分水岭、金龙山、广林山之间东流,南受九龙山诸水,东北经固驿铺、槐树铺、固关折东,经甘桃驿向北合旧关以西之水,蜿蜒东北,流至王家岭,折而南而东,经梁家,凡四十里出县境,北入冶河。”
这《山海经》里的“井陉”,就在娘子关南九公里处的旧关村,井陉山就是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故关山,这个地望还是非常明确的。其实,这娘子关与井陉关,正是同一座山的北与南两个出口,而虖沱水与液女水则正好是源于泰戏山北、南,向东流去,汇入冶河。
民国版《平定县志·山脉图说》载:“曰绵山,高一千六百一十六尺。山北麓为苇泽、娘子南关,绵水在焉。曰故关山,其鞍部即旧关,又名北天门。其脉行于苇泽关、旧关之间,东北入直隶井陉。”这充分说明了故关山就是从旧关一直绵延至苇泽关的山,只是这故关山的南头是旧关、即古井陉关,北头就是绵水脚下的苇泽故关。
也就是说,绵山北麓晋阳城南是虖沱水的源头,而故关山南则是液女水的发源地,按照《山海经》的图示,虖沱水与液女水是发源于同一座泰戏山的北南两河,那么,可以肯定的结论就是今天的绵山、故关山,也就是《山海经》所指的泰戏山!是井陉山!而且,无论是汇入绵河的虖沱水,还是与甘桃河汇合的液女水,全都在今天的河北井陉界内汇入了冶河。也说明了这冶河就是《山海经》中的沁水。沧海桑田,面目全非,这些名称在井陉周围早已消失了,只留下低矮的旧关在那里无语地看着高速公路上日夜穿梭往来的车辆从自己的身边和头顶飞驰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