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记者来到齐国故都淄博市临淄区。
脚踏临淄大地,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齐都镇、晏婴路、齐盛路、桓公路、雪宫路、太公湖……过去在书中读到的人、物、地名会一下奔到你的眼前。古临淄城下的文物丰富,据当地博物院的人说,搞基建、农民挖地,都会挖出一筐筐的古钱币,挖到古墓葬也很常见。
古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余年。《战国策》中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在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约年时间,临淄城拥有30多万人,时为世界第一大城。司马迁在《史记》中言齐国之盛: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今天的山东区域大致和周朝时的齐国和鲁国“地盘”重合,但如今山东简称为鲁而不简称为齐,与鲁国出了孔子不无关系,其实在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战国,齐国的影响力要远大于鲁国。在齐国待过长时间的荀子曾说:齐国“南胜楚、西胜秦”,但强大的齐国最终未能一统天下,反而被秦国抢了先,这里边又隐藏着多少盛衰之理?
牛山的见证:“外乡人”奔齐
10月30日,记者来到牛山。
牛山海拔只有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春秋战国以来即负盛名,其名传说得于姜太公。姜太公受封于齐地营丘,被牛引路而至此山,遂将此山命名为牛山,并决定建国都于此。
邹国的孟子三至齐国,并在牛山写下传世名篇。《孟子·告子上》中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由此悟出人的道德品性“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的道理。
牛山也是“中华第一相”管仲的墓地。唐代张守节所撰《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管仲冢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阿者,丘岭之谓。
记者与向导沿牛山北坡拾级而上,到达管仲之墓。墓地是一个阔大的土丘,丘上杂树葱茏,墓前碑上书曰:齐相管夷吾之墓——夷吾是管仲的名。
牛山位于淄河南岸,齐国古城位于淄河北岸,从牛山北望,临淄城尽收眼底,牛山可谓齐国兴衰的“见证者”。从位置和地势上讲,管仲归葬于此,应是生前深思熟虑的结果。
管仲是管理天才,《史记》记载: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论语·宪问》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古代中原人崇尚右,衣服都是右衽;周边少数民族衣襟左掩,称为左衽。管仲是法家鼻祖,儒家创始人孔子能这样评价管仲,极不寻常。
和孟子一样,管仲也是“外乡人”。管仲纪念馆第一块介绍牌上写到:管仲,春秋时颍上人。颍上属于安徽,年7月,临淄举办“首届中华管子后裔临淄祭祖活动”,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秘书处和颍上县政协文史工作观摩团一行应邀来临淄,为家乡人管仲扫墓。
《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也是颍上人,两人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
“外乡人才争相赴齐”是齐国强大的“密码”。按时间来说,管子、鲍叔牙、孔子、荀子、孟子等“外乡人“先后到齐国,对齐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是什么让这些才华卓越“外乡人”奔赴齐国?
兴盛了多年齐国
齐国(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作为周朝的诸侯国,在余年的历史当中,兴盛了多年,这是很不平凡的。
任何国家的兴衰,都不会是单一因素起作用,而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决定,齐国也是如此,但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因为齐国用人环境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史记》说: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司马迁的这句话,既点出了齐国吸引力之所在,也概括出齐国强盛的原因。
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曾长期研究齐鲁文化,他认为齐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富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个原因。
第一是西周时期,姜太公打下好的“根基”。齐国建国之始就因地制宜地确定了“重工厚商”的国策,《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姜太公还开创了“尊贤尚功”的用人传统,彼时,以血源为纽带、以等级为特点的宗法制度下,世卿世禄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尊贤尚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努力,“地潟卤,人民寡”“少五谷”的贫穷齐国,一跃成为“人民多文布帛鱼盐”的富强之国,“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焉”“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第二是春秋时期,齐国善用管仲和晏子。春秋齐桓公之时,大胆地任用了政治家经济家管仲为相。管仲是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全才,他“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四民分居定业”,“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使关市几而不征”,为来齐之“商贾立客舍”,“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等等,“齐人皆悦”,极大地促进了齐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管仲去世之后,“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百年后晏子为相,“其政任贤,其行爱民”,“贤君之治国”,齐国继续强而不衰。
第三是战国田齐时期不断改革创新。战国时候,虽然发生了田齐代姜,但从公元前年田完至齐到公元前年田和列为诸侯,演进了年,最后基本是“众望所归”后的结果,而且田齐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改革创新。齐威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励精图治,重用邹忌、田忌、孙膑等谋士,齐国再次崛起。在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文章中,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但齐国的强盛,也在齐威王手里走到了“转折点”。公元前年的桂陵之战,齐国精彩演绎了“围魏救赵”战役;公元前年,马陵之战又让魏国从一流大国的神坛跌落。两战之后,齐威王开始飘飘然,他听信邹忌谗言,致名将田忌与谋士孙膑出逃,这是齐国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接下来,公元前年“徐州相王”,尊齐威王为王,引发楚国不满,公元前年,楚国兵出徐州,打得齐国连连败退。此时,秦国正在商鞅的变法中,不声不响地崛起,齐国虽仍是超级大国,但败相已显。
在对外策略上,齐国这时出现“昏招”。公元前年,齐国出动10万大军,仅用50天就占领了燕国,和燕国结仇。从燕国撤军之后,公元前年,齐威王之孙齐湣王消灭宋国,但好景不长;公元前年,五国联盟讨伐齐国,以燕国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之兵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被攻下。
齐国虽拥有山海鱼盐之利,人口众多,但五国伐齐让齐国几乎体无完肤,此后齐国虽艰难复国,但一蹶不振,再也无望争霸。
需要指出的是,一国兴衰,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有学者指出,秦国所在的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这使秦国败而可喘息。比如,公元前年邯郸之战中,秦国折损数十万兵马,但魏国、赵国、楚国等国的联军,却只能收复失地,无法攻入秦国腹地。由于关中占据地势之利,这让秦国作战失利之后,依然可以恢复元气。但齐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泰沂山系以北的平原上,西部无险可守,五国伐齐长驱直入重创齐国之后,再难恢复国力。
“天时不如地利”,因此,战国时期齐国未能一统天下,让秦国抢胜,有主观上的失误,也有可以理解的客观情状。
“齐文化”的现代文明基因
在叹息齐国在战国末期“功亏一篑”的同时,几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专家深入研究齐国历史,发现齐国文化中有很多现代文明基因。
首先是管子的经济思想和今天的市场经济能够很好接轨,而且既注重市场,又强调政府调控。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教授、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京龙的研究表明,管子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和举措,就像一个“现代人”。
《管子》重视市场。《乘马》篇中说:“市者,货之准也”,意思是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必须通过市场去衡量、检验;又说:“有市,无市则民乏也”,这是点明市场和民富的关系。在《揆度》篇中说:动左右以重相因,二十国之策也。盐铁二十国之策也。锡金二十国之策也。意思是国家利用市场,控制物价涨落,经营盐铁锡金,可以分别获得二十个财政年度的收入。
《管子》精通贸易。管仲提出了“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的自由贸易和保税的通商贸易举措,其中“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是世界上最早的招商政策。
《管子》提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市场调控理论。《海王》:“官山海”,强调对于食盐这种重要物资,产供销均由国家统一控制,实施强有力的垄断措施。《国蓄》中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这说明管子认识到黄金是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通货),可以通过控制货币量,调控流通来主宰人们生活必需的粮食,深得今天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管子》还发现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国蓄》中说:物多则贱,寡则贵。《轻重》中说:衡无数也。衡者使物一高下,不得常固。又说:衡,不可调。调则澄,澄则常,常则高下不贰,高下不贰则万物不可得而使用。“衡”是指市场供求关系平衡,管子在这里,明确指出了市场上商品的“量”对其价格的影响问题,货物供求平衡是通过货物价格高低的变化来实现的。这是用中国思维和中国语言表达那个时代人们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及其运用,比亚当·斯密早了多年。
齐文化包罗万象,除了在经济思想上有重大建树,在政治、社会、物质和精神关系领域,也有许多到今天也不过时的思想。
“人本”“民本”思想。现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常用到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这两个词,都可以溯源至齐文化。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晏婴最早提出“以民为本”思想,《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启迪。
“义利并重”思想。《管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曰: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与之同时,齐文化像儒家那样重视礼和义,把礼义廉耻看作治国的四维,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晏子吸收了管子的“义利并重”思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义厚则利多”“利过则为败”。
在社会管理上,《管子》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主张,曰: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十分强调法治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管子·形势解》:“法者,将用民力者也”“法者,将用民能者也”“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
毫无疑问,齐文化很多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且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融合的时代,从淄博到山东到全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拐点期,而以“改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的齐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厚而重要的文化滋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学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