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养士三千,以爱才闻名那为何又有为

北京痤疮十佳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养士甚至已经上升为诸侯公卿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些诸侯公卿更是把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作为展示自己实力和名望的一种手段。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

古往今来对“四公子”的所作所为的看法众说纷纭,齐国孟尝君田文就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养士三千,收揽天下奇人异士,分明就是一位爱才养士的正直君子,那为什么又说为官不学孟尝君呢?

来者不拒的揽才方法被人诟病。

孟尝君以养三千名门客名扬天下,但来者不拒的养士方式也正是他为人诟病的地方。他收揽的人才中既有策士、辩士,也有武士、侠士,既有有一技之长的无业游民,也有有犯罪前科的好色之徒。鱼龙混杂,大多数人还是凭一技之长混吃骗喝,仗着孟尝君的名头为非作歹,对社会风气影响巨大。

孟尝君招贤纳士

著名诗人王安石就对孟尝君所谓的“士”另有看法:“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士”是中国古代四民之首。所以,为“士”者要有远高于常人的志向与名副其实的实力,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时刻有为国牺牲自我的觉悟。

司马光对养士的看法是:“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就是说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对比孟尝君的不论好坏、不分贤愚、来者不拒的养士,不仅耗费取于民的国库资金还对国家人民发展没有半点好处,已经严重违背了养士的初衷。

先己后公,养士只为满足自己利益。

关于孟尝君的典故,鸡鸣狗盗、狡兔三窟都是耳熟能详的。狡兔三窟是孟尝君手下名士冯媛的想法,除此外冯媛做的另一件事是焚券市义。从外部眼光看,焚券市义只不过是把孟尝君在自己封邑所放的无法回收的高利贷顺势免掉,从而收买人心,让自己名声更好。

而狡兔三窟更是用秦魏两国对孟尝君的看重做筹码,迫使齐湣王满足孟尝君的私欲和个人利益。《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先生就指出,孟尝君的“一生活动都在谋求私利,维护其个人的富贵尊荣”,可谓真知灼见。

爱国情怀少得可怜。

孟尝君早在齐威王33年(公元前年)就被魏召为相,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初步登上政治舞台。孟尝君与齐湣王关系僵化之后,魏昭王八年(公元前年),应魏之请,孟尝君再次入魏为相。由于在齐时与齐湣王不对付,所以在这次入魏后,他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湣王。

孟尝君陵园

秦、魏、韩、赵、燕五国攻齐,燕昭王、乐毅、苏秦等人固然起了主导作用,但孟尝君此时身为魏相,竟然让秦相魏冉劝秦王伐齐,并厚颜无耻地向魏冉献媚:“你劝秦王伐齐。齐破,你就可以裂土封侯。”虽然齐湣王与自己有矛盾,但是齐国作为生养自己的国家,劝别人攻打自己国家,爱过情怀荡然无存。

荀子就认为孟尝君是篡臣,所谓篡臣就是对君主不忠心,对民众沽名钓誉,不恪守公道正义和规矩,以小圈子的私利为重。荀子认为,“篡臣用则必危”。结果很显然,孟尝君在齐国两度为相国,但却支持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身死,齐国也差一点亡,单就爱国情怀来说,孟尝君少得可怜。

孟尝君雕像

为官者,首先要会识人用人;其次,要以人民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己任;最重要的还是要爱国。恰好孟尝君三者都不得,纵观孟尝君的一生,被人熟知的都是那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典故,真正为国家发展而做的大举动却没有。所以,做官一定不能以孟尝君为自己的榜样。

参考文献:《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策·齐策》

你觉得孟尝君是怎样的人呢?

秦相李斯到底有什么功与过?“千古一相”是实至名归还是徒有虚名

苏秦真的只会逞口舌之利?合纵六国,虽失败却为六国赢得发展时间

只剩两座小城还能复国?田单心理战胜乐毅退燕兵,让齐国得以延续

带赵国走向强大的赵武灵王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都是柔情惹的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