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命理信仰,在今天似乎不是个什么重要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时代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的包容,另方面则因为现实中的富贵显宦,都有信与不信的大量人群存在。
所以,基于实际的现实利益考量,人们大多采取“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轻松态度。你姑妄言之,他姑妄听之,说者随心,听者任意,两者都无负担。
命理信仰之今天地位,远不及它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曾有学者在对全球华人群体专门研究后指出: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上都具有三大共同性,那就是中国式家庭伦理、中国饮食习惯和命相风水为主体的宇宙观。
假如你肯仔细观想,海外唐人街和港台综合文化特征,就能轻易对此观点表示认同。
尽管命理信仰,无关乎大多现实利益。可现实中总有人会为某些非利益问题,大起纷争。
如某贴吧里关于狮子和老虎究竟谁更厉害?吃豆花,究竟是该放糖,还是该放盐才正宗?
上述都会转瞬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且气氛会一度腥风血雨,为此不惜割袍断义。
人们对命理信仰争论也是如此。支持者会说流传千年总有道理,那些历史宗教典故和民间善恶故事,都是随处拈来的证据,底气十足。
而反对者,也据理气傲。不说思想上的封建桎梏禁锢新知,就说本朝创基立业经历,全赖仁人志士浴血奋斗,哪籍半点宿命救世主之力?
耳畔传来如此豪言回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可没朗诵完,接下来就会有人提醒:此苍天佑我中华,对比普京强人跨越两个时代经历,世事尽你预料?
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公婆所说,都各有道理,远不是一句该信,或者不该信就能解答得了的。
其实,造成这种错乱的主要原因,并不真在于有无命运,而在于世事无常,诸多不确定条件之下人心的失衡,要寻求安慰罢了。
一、命理信仰之根基:天命观念
我国命理信仰产生的根基在于天命观念,这可以上溯至殷商时代。
《商颂.列祖》:“天命玄鸟,将而生商”
殷人认为上天意志主宰一切,要想探测天意,就得借助占卜。于是甲骨占卜记载了商王的诸多历史活动。纣王在露台生命最后一刻,恐怕也会质疑天意。
这套演不下去了,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天命观基础上,加入了“德”的观念。“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至此,西周的道德天命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百家争鸣,也对政治和民俗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如后世皇权传承,究竟是“立嫡”还是“立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善行改命......
以上都是以此为滥觞。
二、以德配天,解释不了现实畸形
可以德释命,并没有合理解释无常世事,反增其乱。
如托名吕蒙正的《破窑赋》,就说尽了命运之无常,有些并非常理可以解释:
如孔子文章盖世,一生并不见用;颜回德高,甚至孔子称赞,可只活了30岁;盗跖年长,却不是善良之人。
尧帝贤明,也没教育好自己儿子丹朱;瞽叟恶劣,可却生了贤帝大舜;韩信困穷时,为三餐闷愁,发达时又叱咤风云......
这篇赋文,行文鄙俗,却讲清了:
道理重重,解释不了世事无常。
道德高深,解决不了天道无情。
如果用现在再通俗些的言论来说,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说起来是那么的现实,却又是那么的无奈!
三、中外智者对不公的各自解释
对此种严酷现实,中外智者对此作了不同解答。
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克奥勒流在《沉思录》里,以无比豁达的态度论证这个看似矛盾的世界。
“一个人的恶并不损害到另一个人。它仅仅损害这样的人——只要他愿意,就可以拥有摆脱恶的力量的人。”
以这个观点来理解:把恶放在更大的环境里,就不再是恶了。它甚至是磨砺你,帮助你的“善”了,比如北大女孩引发争议的“感谢贫穷”之类。
这无怪乎奥勒流是个彻底的宿命论者,他相信神创造好了宇宙,也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如果你想通了这点,就不会对眼前的善恶不平而愤愤不已了,那就是:
你的不平,并非现实真的不公,只是你自己的判断和眼光有问题而已!
比如面对磨难,你可以把它当成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前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在者,加入你真以宿命论观点来看待一切不公,你就会获得内心安然:既然一切数由前定,早有安排,我还有什么好欣喜和悲伤的呢!
只能是:一切不能怪自己,只因造物自有安排。
怀有如此宿命论者,不乏其人,如哲学家斯宾诺莎。
他即认为你所遭受的苦难,加入放在更广大的时间和整体来看,不过沧海一粟。
再通俗点可以理解成,你为没有新鞋子苦恼,结果你看到了别人没有脚,就会释然。你自己的这点苦,在苍茫的宇宙中,实在算不了什么。
对这想法仔细审视,倒是和庄子丧妻后的鼓盆而歌近似。
《战国策》还曾记载了比庄子更加旷达的故事。晋潘岳曾经把它和庄子联系在一起“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说梁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死了儿子却不忧愁。有朋友质疑他,你一向很爱自己儿子,如今孩子死了,你怎么不悲伤呢?
东门吴答:“以前没有儿子时候,我也不曾忧愁,如今儿子没了,就如同当时没有儿子时候一样,又有啥忧愁的呢”!
这份看破宿命的放达和从容,固然十分理性,可感情上却总是那么让人有些不得人心。
所以真要从宿命论出发,获得理性上最深的从容和平定,世俗人情就会显得极其冷酷。
也因此,那些堪破生死,弃绝富贵的至圣先贤,才显得那么一骑绝尘,高不可攀。
圣贤的确非常人随意能做,相对于普罗大众,了凡先生迎合世俗人心,为大众提供了传奇般的跳出宿命轮回之道。
四、中外先哲对了《了凡四训》的不同解读
明代的袁了凡,15岁奇遇精通邵子神数的孔先生。孔先生将他一生履历详尽算出。如何时中举,为官几年,最后官位以及俸禄多少,甚至还准确算出了他的准确死期,即54岁的8月14日丑时。
此后他一生行历,也确如孔先生所言。
宿命若此,了凡先生彻底获得了内心平静,直到35那年遇到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点化他行善改命,而了凡先生通过行善,确实改变了自己命运。寿命不仅突破了预设,还有了儿子。
了凡先生为教育子孙后世,写下了自己一生心得。此书遗留子孙,想来行迹不会作假。而了凡先生这套学说,至今也仍就广为传播。
印光法师和净空法师,就十分推崇,后者一直讲了几十年,认为这比佛经还要有效.......
赞扬之外,当然也有批评。王夫之和刘宗周等竞相批驳善恶鬼神交易。
二位老夫子假如肯穿越到今天,见识到那些公然“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是福报”,以及诸多各怀心思的明星慈善项目,恐怕对了凡先生评价,必然会大为改观。
了凡先生自己以自己一生行历,说明了因果不虚。他的意见必然是:你只要去做好事,就不会有修桥补路无尸骸的情形发生。
可要是孟子呢?
这位一生遇挫,明而不可为而快意为之的老先生,可能会说:“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呢?正义事情,难道没好处就不去做吗?为善祛恶,天地正气,虽千万人,吾往矣。”
再用更通俗的语言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当然,现实中还有人对这种刻意为善,有另外看法。比如《金刚经》云: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
试问:一个慈善捐助数十亿的富翁和一个捐助全部身家元的乞丐,到底是谁的福德大?
恐怕,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心里都有偏向于自己的解释。
蒲松龄就在《聊斋志异》里借助一个小故事说,某秀才神游地府,被判官考试。结果他答卷上有句话很好,因此让他去做了城隍。这句话是: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假如秉持这种观点,了凡先生和曾经首善陈光标,道德上恐怕都难免瑕疵,了凡先生所希求的改命,自然也会无从说起。
西方的马丁.路德,也正是秉持这种看法,把新教从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行善积德上天堂的传统中脱离出来。
而他们改革后的新教,则成为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真正母体。路德们不认同行善改命。他们认为能否获得救赎,完全靠上帝的恩典。
从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展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来看,国运升腾和行善改命实在不相匹配。
那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呢?
相不相信命运和善恶报应,和做个时代的好公民、父亲、儿子以及丈夫,严格对等吗?
显然关联不大,试想在那些拥挤的上香队伍中,很难说都是好人,或者都是坏人。也难说拜完谁就会发财,谁就会因之获罪。
结语
尽管笔者古今中外说了那么多,也解说了那么多面道理。可大家看完,肯定常人还是寺庙里争烧高香,富豪还是排名善助。
可见,世道人心,远比圣人经典和理性洞明,更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