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容忍滥竽充数,是一种政治智慧

摘要: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不光是喜好排场,也有与民同乐、成就王道的考虑;而他同意南郭处士加入人的演奏乐队中,或许还有来自“统战”方面的打算……

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第五任君主,名辟疆。他喜好排场,吹竽定要人同时演奏。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跑到宣王面前自吹自擂,请求加入乐队;宣王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编进人的乐队中,享受同等标准的伙食、待遇。每逢演奏,南郭处士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跟着别人摇晃摆头,装出一副忘我投入的神情。南郭处士就这样蒙混了几年,一直到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宣王死,湣王立。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更喜欢听独奏,于是令人一一吹来供他欣赏。南郭处士闻讯惶惶不可终日,只得卷铺盖逃跑了。

这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很短,不到50字: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图1:滥竽充数

韩非子出身韩国宗室,去齐宣王、湣王之世不远;他自小周游列国,师从于三度担任齐国最高学府“稷下学宫”校长的荀子——可以想见,韩非子笔下的这则典故,可信度应该很高。

聊聊数语,父子异趣,跃然纸上。

湣王听竽喜欢独奏,或者只是表象,他更像是在籍此宣示:齐国将迎来一种迥异于先王的精细化治国理念……

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自然更欣赏齐湣王明察秋毫的治理风格,在《内储说上》中,他列示了七种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方法,称之为“七术”。其四曰:“一听责下”,即逐一听取臣下的意见,并督责他们行动。韩非子认为:“‘一听’则愚智不纷,‘责下’则人臣不参”,即:逐一、全面地听取臣下的意见,愚和智就不会混乱;君主亲自督责臣下行动,庸和能就不会混杂。归根结底,是要求君主勤勉尽责,掌握第一手信息。

韩非子在解说“一听责下”时引用了五则案例,其中就有“滥竽充数”。

然而,正如有人质疑韩非子的“七术”多少有些纸上谈兵,齐湣王也并未掌握好精细化管理的“度”,更没有控制好自己日趋膨胀的欲望——强盛的齐国,在湣王的“积极”治理下,几乎亡国;他本人也落得极为悲惨的结局……

图2:童话《南郭先生》——齐宣王听竽

齐宣王不是,也从未被史学家、评论家们认可为“一代明君”,除《韩非子》外,《孟子》亦记载了他的不少昏颟轶事。但其个人性格与执政方面的亮点也并不少:

宣王曾在孟子面前毫无掩饰地自我批评道:“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放在今天看,这仍属不易。

宣王知道,应当与不尽责的朋友绝交、将不合格的官员罢免;但当孟子责难到他本人时,宣王便“顾左右而言他”,扯开话题了。

在宣王执政的19年间,齐国得到了最快速发展——内有良臣、外有名将;依靠盐铁专营,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秦、楚称藩……尤其是光大了学术机构“稷下学宫”(注)的举措,可以说是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最重要因素。

宣王去世时,齐国已发展为中原首屈一指的强国。

齐宣王不光喜爱听人同时吹竽,也欢迎有思想、有学问的士人都来齐国,为此不惜耗费巨资,招揽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一时盛况空前。孟子在此长住30余年;荀子则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老师,三度担任最高长官“祭酒”。

宣王最大的失政,是对北方燕国不当用兵。

燕国的始祖是周武王同宗兄弟,与周公旦、太公姜尚同时位列三公的召公奭。在战国七雄中,燕国血统最为纯正(周天子宗室,标准的姬姓国),但当时的国力却与齐、楚等“老牌”大国相去甚远。

齐宣王六年(公元前年),燕国内乱,齐国以平乱为名出兵干涉,仅50天就攻破其都城蓟(今北京)。起初,燕国人相信齐军是来帮忙的,不料齐军进入燕都后,不光没有“功成身退”的撤军打算,且又“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欺凌燕国百姓——不折不扣就是侵略军了。与此同时,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国也乘机攻占城池数十座,燕几乎亡国。

伐燕初期很顺利,齐宣王颇为得意,对孟子说:“有人告诉我应该将燕国收入囊中,也有人说不该那么做;但我以为,一个万乘之国讨伐另一个万乘之国,50天就攻破其都城,此乃天意,人力不至于此。天与不取,必遭天谴。我打算就此占领燕国,先生以为何如?”孟子答道:“占领如果能使燕国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反之则不要占领它。以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去攻打同为万乘之国的燕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筐装着饭、用壶盛着酒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齐国的占领,让他们水更深、火更热,他们自然会转求其他出路了。”

果如孟子所料,燕国人和齐军打起了游击。赵、秦诸国担心齐国吞下燕国后,变得过分强大,也积极通过外交、军事渠道向齐国施加压力。最终,齐军不得不全面撤离燕境,但两国的大仇算是结下了。

齐国20年后几亡于燕、80年后终亡于秦,在此埋下了伏笔。

图3:钟无艳容颜奇丑,年40尚未出嫁,却德才兼备。她求见齐宣王,陈述国家危难四条;宣王大为感动,将钟无艳视为自省的宝镜,采纳其谏议,并立她为王后。

公元前年,宣王去世,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

崇尚明察秋毫治理风格的齐湣王,天然有更高的人生目标、更大的政治抱负,但他似乎缺乏与之适配的大智慧与执行力,而且心量也不宽广……

《战国策》说:齐都临淄居民孤狐咺,直言批评湣王,被杀于檀衢刑场,百姓从此不再爱戴湣王;宗室子弟陈举,对国事直言不讳,处死在东闾,宗族从此离心背德;大臣司马穰苴为政素有美誉,也被杀,大臣们亦不再亲近湣王。

齐国西边的邻居宋国,系殷商王朝遗脉,开国君主为纣王兄长微子启,建国已余年。宋国末代君主康王,为人残暴又好大喜功,常伺邻国疲软时发动袭击,连齐、楚、魏这样的大国也三番四次遭他挑衅、勒索。宋康王的所作所为引起本国百姓、外国诸侯的巨大恐慌,呼之为“桀宋”,认为他“会干出祖先商纣王干过的事”。

宋康王四十三年(公元前年),齐湣王乘宋国内乱,与楚、魏签订“三家分宋”盟约,联合入侵。康王很快被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国灭亡。

等到要按约三分宋土之时,齐湣王却依仗强盛的军力耍起了无赖:他撕毁盟约,并先后突袭击溃楚军、魏军,成功独吞宋国全境。齐国的版图因此扩大了近一倍,国力有了质的飞跃。于是,湣王竟打起了取代周天子的念头,令天下惶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灭宋前2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并遣使臣邀约齐湣王也由“王”升级为“东帝”,以期名正言顺兼并他国。湣王开始同意,征询谋士苏秦意见后,称“东帝”2天后自去帝号,并与赵、韩、魏、楚“合纵”攻秦。秦昭襄王被迫取消称帝,恢复王号。

灭宋后一年,即公元前年,心怀怨恨的秦王遣军越过韩、魏突袭原宋国北界,击溃已成强弩之末的齐国占领军,夺取了河东九城。不久后,赵国也攻陷了齐国在河西的据点灵丘,作为来年进军的基地。

再次一年,即公元前年,励精图治28载,一直默默算计着齐国的燕昭王(注)终于等来了复仇时机,他拜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齐湣王胡乱指挥、赏罚不明,最终一败再败,军队溃散,国都临淄也被攻陷。

燕昭王姬职,公元前年即位后称“先王之耻,孤早夜在心”,立志向齐国复仇。他在易水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其上,以作招揽、奉养四方贤士之资,故名“招贤台”,亦称“黄金台”。燕王“好士”的名声,远近传布;众多名士欣然前往,昭王悉拜为客卿,共谋国事——其中,对燕国强大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4人:东周人苏秦、赵国人乐毅、楚国人屈景,还有齐国“稷下学宫”的大学者邹衍。

图4:王羲之小楷《乐毅论》拓本

乐毅夺取齐都后,将宫中珍宝、宗庙礼器全部运回燕国。燕昭王则亲至齐国,在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并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在齐国巡行征战5年,连克城邑70余座,只有莒和即墨2城未曾收服。

临淄城破,齐湣王出逃到卫国,卫君对他很恭顺,湣王却极度傲慢,最终被赶走。又跑到邹国、鲁国,同样趾高气扬,两国国君都不收留他。湣王于是回齐国,辗转逃到尚未被攻陷的莒(注)城。

莒是齐国名城,五都之一。乐毅伐齐前年,即公元前年,齐国内乱,公子姜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小白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管仲后来常言“勿忘在莒”,即提醒桓公:毋忘初衷,牢记峥嵘岁月。

“五国伐齐”,楚国未参与;楚顷襄王更是派了将军淖齿领兵入齐境救援——或也有乘机分占齐地的打算——湣王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希望借力楚军,遂委任淖齿为齐国的相国。

淖齿不久后却以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湣王(注),《战国策·楚四·客说春申君》中提到:“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即:淖齿将湣王抽筋后,挂在庙梁上,湣王隔了一夜才死。

《战国策·齐六·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篇说:淖齿杀害湣王前,责问道:“千乘、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降血雨、污秽人衣,大王可知?”湣王曰:“不知”。淖齿又问:“嬴、博之间,大地裂开,涌出泉水,大王可知?”湣王曰:“不知”。淖齿再问:“有人在宫门前啼哭,寻之不见其人,走开却又听见其声,大王可知?”湣王仍曰:“不知”。淖齿于是怒道:“天雨血沾衣,这是天在示警;地裂出泉,这是地在示警;有人望宫门而泣,这是人在示警。天、地、人都给予警示,而你却不以为戒,又岂能活命?”乃杀湣王于鼓里。

图5:战国时期的齐国货币:“齐之法化”四字刀

再回来看“滥竽充数”故事。

齐宣王这种不计成本、追求排场的“败家”做派,勤俭人士一定难以苟同。宣王的政策,也令南郭处士那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有了生存空间,乃至谋得锦衣玉食,甚至高官厚禄——这对兢兢业业、恪守本职的规矩人来说,是一种不公,随之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齐湣王志存高远,管理上追求精细化,连听竽这样的娱乐活动也不例外。南郭处士在宫廷内的生存空间没有了,只好逃走。湣王的做法,无疑能得到更多认同——南郭这样的“滥竽充数”者,早该被敲掉饭碗了……社会风气也随之得到了净化……

但,南郭处士要去何处谋生呢?他也会理解、认同湣王的思维吗?

安于“滥竽充数”的人,大概率是不屑理解对方的;他们如果懂得“换位思考”,更多是希望籍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有证据显示,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不光是喜好排场,也有“与民同乐”、成就王道的考虑:

《孟子·梁惠王下》中也提到了齐宣王喜欢“世俗之乐”,孟子对此甚为欣慰,认为“齐国其庶几乎”,即“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并表示喜爱当今之俗乐与喜爱古之雅乐没什么区别。

孟子接下去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宣王答:“不若与人。”孟子再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宣王答:“不若与众。”

孟子于是发表长篇大论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快乐’吧!如果宫中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的钟鼓之声、管籥之音,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竟使我们落到如此窘促的地步?父子不得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君主不‘与民同乐’的结果。”孟子又说:“假如宫中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的钟鼓之声、管籥之音,都眉开眼笑地相互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君主‘与民同乐’的缘故。”

孟子最后总结道:“大王如果能做到‘与民同乐’,就可以成就王业”。

图6:临淄齐国故城示意图(西南侧的小城为宫城)

或许,齐宣王同意南郭处士加入到人的演奏乐队中,还有来自“统战”方面的打算……

我们来看看“南郭”这个姓氏——《说文》云:“郭,外城也”,《孟子》中也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说。国都一般起码分为两大区域:王宫及政府筑为一城,称“宫城”;外部环以工商业区、民宅里坊等,叫“外城”,也叫“郭城”。后世大一统国家如隋、唐的长安城,更细分为皇城、宫城、郭城(外城)三区。而齐国素有与国君同族的大夫分居于都城临淄东郭、南郭、西郭、北郭的传统;久之,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就以地名为氏:住在南郭的,就姓“南郭”。

由此可以推测,南郭处士的出身背景可能不一般,说不定还具备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当然,站在诸侯国层面的视角,南郭无疑还算是小人物,在茫茫史籍中昙花一现,从此消失了身影。但同时代几位齐国政界、学界大佬如孟尝君、邹衍(注)等的动向,反映出当时人才离开湣王统治下的齐国,出仕他国,或已形成了潮流——南郭难免也被席卷其中。

齐宣王适度容忍“滥竽充数”,给予一定的待遇,将南郭处士这样的人圈养在宫中,显然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孟老夫子的苦心没有白费。

孟尝君田文,是齐威王之孙、齐宣王之侄。湣王在位前期,很信任优待这位堂兄,拜他为相,请他执掌国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竟只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湣王不爽了,便于公元前年借“田甲劫王”事件逼走了田文;田文旋被魏王任命为相。此后10年,经过齐湣王在诸多国际事件上的耀武扬威和背信弃义,孟尝君最终站到了祖国的对立面——在他的配合下,魏国参与了“五国伐齐”,帮助燕国战败了齐国。

邹衍也是齐国人,是诸子百家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稷下学宫著名学者。他创设的“五行”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外还主张“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邹衍能“尽言天事”,以阴阳主运教导诸侯趋吉避凶。齐宣王喜欢文学游说之士,邹衍等76位名士皆赐官上大夫。湣王时代,燕昭王在易水旁筑起招贤“黄金台”广求名士,邹衍赴燕。《史记》说:“(邹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即燕昭王亲自执帚为邹衍开道、扫地。燕昭王拜邹衍为师,并为他筑碣石宫,亲身前往学习。

站在管理者角度,日常活动的精细化、高效率是必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必须认识到:“管理”是为“目标”服务的,管理本身并非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哪怕微观到企业、家族,对外交往甚至对内管理中,也要适当讲讲政治。

毛主席曾说:“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齐湣王对“政治”的理解,远不如他的父亲;韩非子却对他大加赞赏,难怪后来被指控为韩国的奸细,被秦王嬴政赐死在监狱中。

后事

淖齿杀害湣王后,欲与燕国瓜分齐国的土地与卤器,旋为齐人王孙贾诛杀。

王孙贾年十五,侍奉齐湣王。这时燕国打进国都,湣王逃跑,王孙贾不知其逃到何处。他的母亲说:“你早出晚归,我就倚着家门盼你回来;若至晚未归,我就倚着闾门盼你回来。你现在侍奉大王,他出走了,你却不知他在何处,你怎么还能回家来呢?”王孙贾于是走入集市,高呼:“淖齿为乱齐国,弑害湣王,愿意随我去诛杀淖齿的,就袒露出右臂!”集市上跟从的有人,一齐前往,刺杀了淖齿。

湣王遇害后,其子田法章更名改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为佣。太史敫的女儿见法章相貌非凡,认定他不是平常人,可怜竟落到这种地步,便时常愉送一些衣食,进而与他私通。淖齿离开莒城后,城里的人和齐国逃亡的大臣合力寻找湣王的儿子。法章于是被奉为新王,即齐襄王。襄王乃立太史敫之女为后,即著名的“君王后”。太史敫说:“女子未经媒人而私嫁,玷污家风,我没有这样的后代。”终身不与女儿见面。君王后贤,不因父亲拒见,而失掉了做女儿的礼节。

图7:火牛阵

襄王在莒城,田单守即墨,如是与燕国对峙了5年。

公元前年,燕昭王死,惠王继位。燕惠王做太子时便对乐毅不满,又怀疑他久攻齐国2座孤城不克是别有企图。田单乘机派间谍入燕,诋毁、离间乐毅。燕惠王中计,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帅,导致将士愤慨、军心涣散。田单最终用“火牛阵”彻底击溃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骑劫也死于乱军中。

田单领导即墨军民打败燕军后,到莒城迎襄王,回归故都临淄。

至此,齐国成功光复,故地全部收复。田单以复国大功,被封为“安平君”。

余脉

襄王在位十九年,薨逝,子田建立为齐王(田建是最后一位齐王,故无王号);君王后辅政。《史记》说:“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王建在位40余年未曾遭受诸侯攻击。

秦王嬴政听说君王后贤而有智,于是遣使以玉连环献君王后,说:“齐国聪明人多,有人能解此环否?”君王后问了一圈,群臣中无人能解,遂取锤击断玉连环,谢秦使曰:“谨以解矣”。秦王由此收了侵侮齐国之心。

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年),君王后病危,告诫儿子说:“群臣中某人、某人可用”。”齐王请求写下来,君王后同意;等取来笔、牍,君王后却说:“老妇已忘记了”。

君王后死,齐王立后胜为相,后胜收了秦国间谍许多贿赂。又派出众多宾客到秦国学习,这些宾客也得了秦国不少好处,“皆为反间”,回国后都劝说齐王朝见秦王,不修战备、不参加“合纵”、不助五国抗秦。

等到五国已亡,秦军入临淄,军民没有敢与之搏斗的。齐王建遂投降。

秦始皇本答应给齐王建里封地,投降后却将他安置到边远的共地,居于荒郊松、柏之间,不提供食物,田建遂饿死。齐人怨很他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听信奸臣、宾客之言以至亡国,乃作歌嘲讽他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松树啊!柏树啊!就是和我们大王一起居在共地的宾客吗!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齐国原贵族田横兄弟三人也反秦自立,据齐地为王。汉高祖一统天下,田横不肯称臣,率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说:“田横若来京,大可以封王,小可以封侯;若不来,将派军队剿灭。”田横无奈,只好携两个门客赴洛。在距洛阳30里远的地方,田横对门客说:“皇帝召我,不过是想见一下我的面貌;如今皇帝就在洛阳,割下我的头颅,快马飞驰30里,容貌应该还不会变”,遂自刎。两个门客捧着他的头,随使者飞驰入朝,汉高祖见到头颅,忍不住流下眼泪。然后命封二门客为都尉,以诸侯王礼安葬田横。安葬完成后,两个门客在墓旁挖了个洞,然后自刎,倒在洞里,追随故主。汉高祖知悉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才,又派使者赴海岛召部属进京。这门客听闻田横已死,也都在岛上自杀。

图8:徐悲鸿作品《田横五百士》

齐王建有个孙子田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汉代时,田安失国,但仍被当地人称作“王家”,其后索性改姓了王。王氏在西汉累世为官,他家后来有位女儿王政君,被汉元帝选为皇后,生了汉成帝。王政君史称“孝元皇后”,活了84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她的侄子王莽,攀附裙带爬上高位,最终敲响了西汉王朝的丧钟。

春秋时,小国陈国发生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国君姓姜,开国君主为姜太公),改姓田。田完后裔在姜姓齐国世代为相,传至田和时,索性夺取政权,自立为齐太公——这便是著名的“田氏代齐”,可视为春秋、战国分野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田氏齐国自太公始,由废公、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传至末代君主齐王建。田建的第3个儿子田轸,亡国前已到楚国为官,被封为颍川侯;齐亡国后,他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成为“颍川陈氏”的始祖。

颍川陈氏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姓望族,名重魏、晋,是门阀时代的一流高门。子孙中具大名望者,有一代廉吏东汉太丘长陈寔、创立“九品中正制”的曹魏司空陈群、曹魏名将陈泰等等,南朝陈高祖陈霸先也自称“颍川陈氏”,而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的俗家也出自“颍川陈氏”……

戚任伟年10月首发于《临山观海写真馆》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