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要把春秋和战国分开,它们两者

首先我们要明确“春秋”“战国”这两个词语是后世的史学家为了研究这段历史而命名的。

“春秋”名字来源于鲁国史官。他们在记录历史的时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记录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名字来源于战国策,但是它直到西汉时期刘向才把它作为特定的历史名词。

春秋和战国大体来说都属于周朝,从平王东迁开始,周朝就不再能使唤得了各诸侯国,只能偏居一隅。

周国面积只剩王畿之地

首先是春秋,春秋有大大小小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来源有一半以上都跟周王室有关。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周王的叔叔伯伯,哥哥弟弟之类的。但是过了几百年之后,大家的关系都淡了,所以等到了东周的时候,周王的地位那就一落千丈了。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

春秋与战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战争的方式和行为。春秋时期仍然受到周礼的约束,所以各个诸侯国打仗都讲究君子之风。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宋襄公。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交战,宋襄公坚持不击杀正在渡水的楚军,等到楚军军容整备齐整之后双方才开始交战,但是因为宋襄公贻误战机,所以在泓水之战中失败。

泓水之战

为什么说泓水之战很有代表性呢?实际上的泓水之战其实并不是一场规模多大的战役,但是它却是古人战争方式的一个转折点。泓水之战前各个诸侯国打仗,很讲求君子之风,就是说我在战场上打你,就凭借堂堂正正之师去打败你,而且战败被俘的将领不用担心会被杀,各国之间还是比较好相处的。

宋襄公

但是泓水之战后,各个诸侯国抛弃了这种君子之风,开始在战争上“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三十六计,手段频繁,不再向以前一样了。

其次就是周王的地位和作用。东周的周王失去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所以地位日渐低下,连诸侯上贡的贡品都得周王派人去要。所以这时候的齐国就看不下去了,他开始站起来“维护”周王的地位,以周王的名义去讨伐不臣之国,这人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维护周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借用周王这面大旗来讨伐齐国的敌对国家,这就是“尊王攘夷”政策。

所以此时的周天子,他的作用类似于标杆,毕竟他代表的是正统。但是到了战国,战国七雄开始争霸,所以各国国君的名号名义上都是王,与周天子等级一样,所以周天子连他唯一的一点作用都没有了。

再有就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量。大家所知晓的一般都是秦楚晋这样的大国,但是在春秋时期还有一帮子小国。当初西周初期分封的时候,大大小小有70多个国家,这些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姓姬,也就是周王的亲戚。还有一部分是前朝商朝残余聚拢到一起所立的国家,还有一些就是那些从前被商所灭,但是隔了几百年之后周朝又给你找了个继承香火的。

西周初期的诸侯国

以上的三种方法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由来。春秋时期打仗类似于大哥收小弟的方式,当然也有小弟主动投靠大哥的。大国打败小国,但是不灭其社稷,只是沦为附属国这种形式。但是到了战国之后,国家之间的攻伐大多都是为了获取土地和人口,毕竟战国各国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统一其他国家。

然后再说战国,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抛开了伪善的面孔,开始赤裸裸的相互讨伐。说起春秋战国,就必须提到晋国和齐国。

西周初分封的时候以宗法制为基础,周王将名义上属于自己的全国的土地分封给宗室或者有功之臣,这些人就是诸侯;而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也能再继续分封,这就产生了卿大夫一级。而晋王当初被周天子封在了晋地,在过了多年之后,晋国国君在国内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全国政令军务由六个卿大夫家族把持,最终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赶跑了其他三家,并且瓜分了晋国,这就是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家分晋

而齐国也有类似情况。齐国国君有下属姓田,田氏家族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取了当地民众的好感,于是便把姜齐换成了田齐,这就是田氏代齐。(齐国原属于姜子牙的封地,所以叫姜齐)

第一任齐国国君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由春秋向战国的转变,这之后各国国君努力的方向由争霸向争强转变。战国诸侯不断战争,最终诞生了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史书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经过不断的变法,最终偏居西陲的秦国脱颖而出创立了统一的中央大王朝——秦朝,结束了混乱的诸侯征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混乱的年代,周天子妄图以血缘关系维持王朝的统治,但是殊不知封建制才是导致这场混乱的源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