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原意为地理方位,即南北曰纵,东西曰横。战国时期,“纵横”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淮南子·览冥训》曰:“苏秦约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合为横。”而纵横家则是为适应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斗争的需要,专捭阖之术,或主纵,或主横,通过入朝干政、用计施谋,驾驭下属,左右时局,大骋其才。
一、驭下之术
(一)选贤任能
战国时期由于现实斗争的复杂、激烈与残酷,智谋为万事之本的观念为时人所普遍接受,任用谋士成为战国诸君主与大贵族追逐的热点,而高谋妙策的拥有者则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士人,人才是智谋的载体,而智谋则被视为国家兴衰的关键,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成为战国纵横家驭下之术的第一环。
因此,各诸侯国激烈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招揽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
依《战国策》所见,受到纵横家推崇的选贤任能之术主要有三种:礼贤下士,以师相待,平等相处。关于礼贤下士,《战国策·秦策三》载:范雎到了秦国,秦昭王迎他于朝廷之上,以宾主之礼恭敬地接待他,并叫左右的人离开,宫中空无一人,秦昭王跪在地上,膝行向前,寻求治国之道。关于以师相待,《战国策·齐策四》载:齐宣王召见颜,颜以士贵王不贵为论点,盛言明主应识士贵士,深深打动了齐宣王的心,于是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要做颜的弟子。
国君放下身段,拜师于士人,反映了其寻求人才、提高自身谋略水准的急切心情,可以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关于平等相处,即对人才平等相待,给予充分尊重。
在战国这个等级制度较严的时代,纵横家提倡君王与士人平等相处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认为在一些使君王失面子的事情上君王也要保持不愠不怒、心平气和,这是极其可贵的。
纵横家不拘一格的选贤任能之术讲求的是实用价值,是长短纵横之术在用人之术方面的体现,不论出身背景,而以有无才智和才智高低为取舍人才的核心标准,充满实用理性精神。而礼贤下士、以师相待、平等相处是对人才社会地位的肯定,是在心理上给人才一种满足感、自尊感、平等感,诱发他们聪明才智的自由发挥和充分施展。
(二)兼听明察
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与下属的良莠不齐,在选贤任能的基础上,纵横家更强调领导者要精于知人之术,兼听明察以辨忠奸。知人是任人、用人的先决条件,而任人、用人的可靠又是领导者驾驭下属的前提。领导者任用下属,不仅要知其德、知其能,更要知其心。
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最主要领导者,处于复杂的政治斗争的轴心,手握生杀大权,可即刻使人飞黄腾达,也可以马上使人身首异处。
游说君王的人或君王周围的近臣侍从往往会出于不同目的而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攻击、诬陷政敌,为此听谗言、诛忠臣、亡社稷的历史悲剧时有发生。所以,君王的兼听明察是知人的核心环节,也正因如此,它进而成为存社稷、求发展的重要谋略。那些有作为的纵横家常常提醒君王兼听则明、明察秋毫。兼听就是不只是听一面之词,各种说法都要听。
领导者不仅要听被别人赞扬的话,还要听被别人攻击的话,只有这样才能掌控全局、驾驭下属。兼听是为了明察,即明察用人当否、自身为政得失和治国谋略正误。所以明察不仅要兼听,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战国游说之士人多有雄辩之才,凭三寸不烂之舌能颠倒黑白、起死回生,倘若单听其言就很容易落入圈套,误用其人,误国误民,因此,以实践作为试金石来考核检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明察时务求有名有实、名副其实。明察,不仅要察其行,更要察其心,只有察其心才能把握忠与奸。
察其心重要却很困难,人心隔肚皮,头脑中的想法外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直接观察的方法,只能通过言与行来推测判断,因而推理逻辑与估价标准很关键,倘若逻辑推理不正确或估价标准不客观,则很有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活跃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活动家,看重的是那些能看得见、能摸得着的东西,他们认为“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强调攻心攻形各有其功用。从君王的这个角度看,主圣臣贤,兼听明察,最后的归宿都是为了使臣下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劳。对君而言,臣是被驾驭的下属,是君王统治国家和治理国家的工具,又是掌握一定权力、有思想、有个性与社会能量的活生生的人。
欲使其忠心耿耿,不能只依靠个人的自觉性,还要靠驱使和控制,纵横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赏功禄能。
《战国策·齐策三》曰:“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赏有功,禄有能,就是要在上下关系上建立一种欲得重赏就需立功、欲为高官就要有才能的正常运行机制。
(三)因人为制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且有特征各异的性格和处事方式。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与性格、气质、处事方式相结合,使不同的人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表现出不同形式或方法。因此,对不同性格、气质与处事方式者,应采取不同的对策,这是纵横家常用的驭下之术。《鬼谷子·谋》曰:“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欲结好于对方,则因对方之所恶而变化之,使其不恶;因对方之所惧而斥退之,使其不惧。心理学家认为,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受不同需要的支配会有不同的表现,战国纵横家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家的这套精致的理论,但他们在实践中熟知人们的各种需要,因而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投其所好,创造条件,满足其需要,换取对方的感激与卖力效命。
大多数人都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兼具的,所以战国纵横家投其所好,许以利的同时更许以名,使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因人为制,投其所好,关键在于把准下属之需,知其所好;因其需以结之,以其需而制之,在满足其所需要之后,制而用之。对于满足其需要、投其所好这种计谋,《战国策》简明地总结为“士为知己者死”。
(四)环转因化
环转因化术是一种迂回的领导权术,而这也正符合战国纵横家“知不可为而不为”的度势进退原则。当正面进攻、直接领导不能或不可能取利或成功时,可采用此术,或改换不同的领导方式,或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转着圈子去实现目的、达到目标。合纵活动也好,连横活动也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借他人之力的权术。
某一弱国被某一强国攻伐、蚕食,故与他国合纵,借他国的力量来抵挡这一强国的攻伐。就他国来说,表面上是助人之力,但实质上自己在这次抵御强国的活动中,因共同打击、消耗了强国实力,也就避免或延缓了自己受这一强国进攻,使自己免受其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借人之力。使用环转因化术,借用他人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技巧在于摸准其情,诱人以利,以借其利。
现实中,领导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采用的领导谋略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或者领导者被下属牵制处于被动地位,可以采取环转因化术,借他人之力,特别是那些非正式组织领袖之力,因为这些非正式组织领袖尽管在组织中没有正式的职位,却凭其威望、能力、品质等吸引了有着共同需要的正式组织成员而形成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左右着正式组织的格局。
领导者可以在摸清这些非正式组织需求的基础上,调动非正式组织领袖之力,进而调动其所代表的非正式组织之力,形成合力,借力打力,变被动为主动,推动组织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驭下原则
不论是选贤任能、兼听明察、因人为制,还是环转因化,都是纵横家驭下之术的具体表现,在运用的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幻莫测的特征。但是,在具体的驭下之术后面,还存在着纵横家驭下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纵横家在驭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成为纵横家成功的法宝。
(一)谨守秘密,含而不漏
谨守秘密,含而不漏,是战国纵横家实施驭下之术严格遵循的首条原则。《战国策·秦策三》中苏秦曰:“谋泄者事无功。”
再精致的领导谋略,倘若事前被下属探知,都将成为毫无价值的空文,甚至还有可能使下属将计就计,为下属所算计。领导者在应用驭下谋略时要考虑到真实目的的隐蔽性,以表象来遮蔽自身的真实意图。保密不仅要对外,更要注意对内,因为秘密多是由内部知情者泄露出去的。
谨守秘密是表层次的保密,含而不漏则是深层次的保密,即领导者既不因进展顺利而喜形于色,也不因暂不得手而恼羞成怒,不仅要做到守口如瓶,还要做到不显于色。含而不漏的另外一层含义是领导谋略要设计得巧妙精致,不能轻易为他人所识破。
(二)创造局面,掌握主动
在面临诸多复杂的局面时,创造有利的局面,掌握领导的主动权,是战国纵横家普遍遵循的又一原则。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是否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控制住下属,直接影响着领导活动的成败。主动权有自然形成的,但主要还是靠创造,而创造主动权的前提是创造有利的局面、只要形成有利的局面,主动权就会稳操在手,成功获胜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此,创造有利局面、掌握主动权是战国纵横家驭下之术至关重要的原则。但是,领导的主动权和被动地位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因时、因事、因势不断变化的,物盛而衰,阴阳对转。因此,创造有利局面,掌握领导的主动权意义重大,不论是在当时的诸侯争霸还是在现在的领导管理中都不失为取胜的关键。
(三)度势进退,达权通变
战国的纵横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不仅以利益为中心,而且长于度势进退、达权通变,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度势进退、达权通变的核心是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与解决问题的机遇,并在这个基础上相机行事,该进则进,不能进则退,根据具体情况或突发性变化,设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领导谋略。
度势进退、达权通变实际上是在认真分析客观形势的前提下采取正确的领导谋略,这种领导谋略是灵活多变的,往往会有上、中、下三策。《战国策·魏策二》曰:“免国于患者,必穷三节而行其上。上不可,则行其中;中不可,则行其下。”
究竟是采用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既要看形势,又要看能力。在这里,领导者的随机应变能力格外重要,而应变能力又是领导者水准与素质高低的集中反映。大凡战国时期有所作为的纵横家在度势进退、达权通变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纵横虽为乱世之学,但亦有其研究的价值与必要。虽然纵横家并非历史上专注于领导科学之学派,但其对驭下之术的研究与实践不胜枚举。
他们以谨守秘密、含而不漏,创造局面、掌握主动,度势进退、达权通变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倡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通过兼听明察达到因人为制,通过环转因化实现借力打力。长短纵横之术在他们的领导活动中得到淋漓极致的发挥,极大地丰富了纵横家的武库。驭下之术直接成为纵横家治理国家的制胜砝码,使得他们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